世界霸权与印度洋──关于大国世界地缘战略的(2)
2018-02-23 06:45
导读:1980年11月4日,里根当选为美国第49届总统;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逝世和18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三件不互相
1980年11月4日,里根当选为美国第49届总统;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逝世和18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三件不互相关的事却使美国人绝处逢生。如果可以把里根看作是美国?quot;勃列日涅夫”的话,那么,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则可以被看成是苏联的“吉米·卡特”。里根上台前,美国全球战略被动局面已达到极点,这时,苏联只要在阿富汗最后念出“芝麻开门”这句让历史上任何一个霸主都会心颤的咒语,通往“世界的仓库”(《彼德遗嘱》)即印度洋的大门就会向俄国人敞开。
里根决定“重振国威”,推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政策;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则认为“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推行以和平求实力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无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倾其全力支持阿富汗游击队、英国出兵马尔维纳斯主权争端(1982年4月) 、美国出兵格林纳达(1983年11月) 、巴拿马(1989年11月) 、空袭利比亚(1986年4月) 、大规模介入海湾战争并对伊拉克实行军事打击和经济制裁(1991年1月)以及南斯拉夫解体(1991年4月)等一系列现实政治连锁变化的深刻含义,上台后不久就单方面宣布从阿富汗撤军(1986年7月) 、终止《华沙条约》(1991年7月) 、支持东西德统一、同意波罗的海三个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戈尔巴乔夫?quot;善举“为俄国人换来的竟是北约东扩、北约轰炸南斯拉夫和驻军科索沃,竟是美日新防卫合作指针的签订和美国布署TMD计划;带给美国人的却是使美国成为国际社会不能制约的超级霸权国家。即将跨过21世纪的门坎的苏联人,却在阿富汗输掉了20世纪,就象刚踏入20世纪的俄国人曾在阿富汗失去了19世纪一样。五、大棋局 ,老棋谱大国争霸,犹如波涛, 一个大国衰落并造成巨大的地缘政治真空后,便是另一个大国的崛起。历史就象由不断更替和转换的霸权连接着的链条,生生不息地从过去伸展向未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然而,不管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多么不同,争霸战略如何诡谲多变,但它们对弈的地缘政治”棋谱“大体是不变的。通过读史可以发现,这个”棋谱“所反映的大体说来就是以从中亚到印度洋为为轴线的(东西)两翼和(南北)中轴的关系:如果把英美这样的海洋国家比作”矛“,那么其争霸路径基本上就是:遏制两翼,围堵中亚,死保印度洋。如果把法国、德国、俄国这样的内陆国家比作”盾“,那么,其争霸路径则与海洋国家正奇相合,即两翼突破,决战中亚,拿下印度洋。不同的是,由于历史条件和战争手段不同,大国争霸”棋谱“中的”两翼“的概念也有差异;相同的是不管历史条件和争霸手段多么不同,双方争夺印度洋,尤其是争夺印度洋北岸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多极化浪潮尚未漫没到亚洲,因而大国及大国争霸的重心多集中在欧洲。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的发展已与殖民地经济联系在一起。对英国来说,它遏制拿破仑法国从而控制世界的路径是,以英国为中心﹐联合俄国和确保地中海的海权,最终达到从北南两向钳制法国并绝对控制印度洋目的。而拿破仑则是以法国为中心划圆﹐将英国赶出欧洲大陆;继而从南翼出兵地中海﹐占领埃及﹐扼住英国通往印度洋的航线,切断英国与海外市场和资源的联系,最终达到釜底抽薪击败英国的目的。拿破仑之后,英俄争霸。英国通过联合法德遏制俄国西进;控制巴尔干和中亚地区,围堵俄国南进以确保英国在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权安全。俄国则以东欧为西线安全外围沿波罗地海、黑海方向突破英国遏制链环,决战中亚阿富汗以实现进军印度洋从而最终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大规模即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的复制。但大国争霸的空间扩大并未改变双方对弈的”棋谱“和路径。从大西洋地区看,欧洲战场英德双方争霸的路径几乎与19世纪英法争霸的路径相同;从太平洋地区看,美日争霸的线路几乎就是以欧洲大国争霸路径的在东方的复制:日本以日本岛为中心划圆,占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后。先东袭击珍珠港、继而南下占领菲律宾、英属马来亚、俾斯麦群岛、关岛、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其目的首先是将美国赶出太平洋――这正如法国拿破仑的目的是将英国赶出欧洲地区一样;然后夺取爪哇岛和苏门达腊岛以控制马六甲海峡东口;接着就是占领缅甸控制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从西面出口再锁死马六甲海峡,最终实现与来自欧洲的德国从东西两面分割印度洋的战略目标。从美国方面看,它与盟国也是从东南亚突破日本在太平洋建立的环型岛屿链条开始,继而进攻日本本土,从而恢复了从美国经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海上通道的安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苏联占领日本北方四岛、美国占领冲绳岛和中国崛起,日本自此也就彻底失去了在亚太地区再次崛起为地区性大国的基本地缘政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