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学的文化品性(1)(2)
2018-03-11 01:50
导读:文化有其自身的固有延续性,在我们有所忽视文化之时,它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作为在此文化背景中生活的教育学者,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切身的
文化有其自身的固有延续性,在我们有所忽视文化之时,它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作为在此文化背景中生活的教育学者,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只是这种体验往往是内隐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唯有当我们有意识地去挖掘的时候,文化才可能成为我们进行中国教育学探究的源泉。二、文化意识:中国教育学文化品性的建设自从哲学解释学者施莱尔马赫率先对“科学”的教育学提出质疑以来,教育学的文化品性研究备受关注。文化有其特殊性、个别性与地域性,无论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教育观念,均离不开文化对其的影响。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实践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特别是与文化密切相联的教育学,离开了所处的当地文化,就难以产生有民族特色的本土教育学理论。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文化习俗、文化风尚,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立场、教育基点与教育视野。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中国教育学的文化品性建设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表现在当我们引进各国教育学理论与教学模式之时,沾沾自喜,以为这就是与世界接轨,这就是教育现代化,这就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殊不知,国外教育学理论的产生有其特有的文化与社会习俗背景,有其特有的人文底蕴与根基,盲目照搬是不可取的。但时至今日,中国教育学的文化意识仍然薄弱。用赵汀阳评价中国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就是“西方哲学重新唤起了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可是同时也挤掉了中国原来的问题。有了问题意识,却丢了自己的问题”[5]。中国教育学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在此情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提升教育学运思的文化意识。唯如此,我们才能为建立中国教育学的文化品性提供思想基础。
要建设中国教育学的文化品性,必须突出文化意识,这与当前中国教育学的文化意识缺失有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较长一段时间内讲文化讲得太少了,未能充分认识文化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常常只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学理论,却不去认真思考其是否适宜中国的文化土壤。二是过于迷恋工具理性,只讲求教育策略、教育技能,缺乏对文化价值的体认,特别是过于追求教育学的“科学化”,突出普遍普适性、价值中立性,认为教育学不存在什么特殊性、个别性、差异性,从而将西方的教育学理论照搬过来。有些学者不能区分哪些属于中国文化,何种是他国文化,在教育中混为一谈;有些研究者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厚此薄彼,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一无是处;还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教育学就是传授各门学科知识,不涉及什么文化。尤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文化底蕴日渐缺失,文化意识日趋淡薄,教师更像是“教书匠”,而缺乏“文化人”的意识。因此,强调文化意识,此其时也。面对纷繁复杂的诸般文化学说,如何形成中国文化特色的教育学,这正是需要我们思考的。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关注并重建中国教育学的文化意识的时候。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动态课堂:精彩观念的诞生
关注教学目标及其实现方式与实现过程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