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2)
2018-04-14 01:53
导读:二、网络主体的主体性和适应性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网络虚拟交往的最主要特征表现为网民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人在对象化活动中所形成、
二、网络主体的主体性和适应性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
网络虚拟交往的最主要特征表现为网民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人在对象化活动中所形成、确立和发挥出来的能动性,它是判断一个人的存在状态的重要内容。主体性的集中表现是自主性。关于自主性的内涵,科恩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他说:自主“是指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忍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作用于对象,把对象的属性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性的客体,从而在对象化的结果中确证着主体性的现实存在。然而,在网络环境中,虚拟交往使得交往的主动性、交往的范围程度等极大拓展的同时,也使得网络主体产生非主体性,即人们可以呈现多个“自我”,“网络已经成为把自己作为一个多维分布的主体来对待、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多重角色的社会主体并进行一种全面实践,也能创造的全能的有力工具。”如果不能对网上多重虚拟人格和网下现实人格做到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就会产生自我认同问题。
三、基于网络建构大学生健康的自我认同观
网络作为影响人们自我认同的外在环境之一,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表现。人们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进行着真实世界无法实现的角色实践,满足着自我的主观欲望和精神需求,但网络的虚拟性易使网络主体淡化对现实世界和虚拟环境的感知,人毕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现实社会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才是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和提升过程。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归根到底是一种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被利用以满足人们某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它本身是被动的,它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关键还是看工具的使用者,即人。所以说,发生在网络中的自我认同问题,解决的关键还是在网下。所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的高校就应该多渠道展开正确的自我认同观教育。具体说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在自我意识中,存在着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种认识。现实自我是特定存在模式所固有的关系的我,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理想自我是对自我行动及其结果评价的我,是作为标准的我。处于既定的社会环境中的“我”有多种可能性状况,“我”或依照或背离正式话语来确定着理想中的样子、理想中的我。这时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理想自我的设立是否是从现实自我现有的客观境遇和主观能力出发的,现实自我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达到理想自我。当达不到时,人们往往会诉诸于网络,网络虚拟自我多是网外自我被压抑部分的反映,或是想象自我的虚拟呈现。如果只是试图通过虚拟的形式寻求本真自我的体验,以此来满足自身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