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农村小学教师区域化配备的构想

2018-06-22 06:58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农村小学教师区域化配备的构想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毕业 传统的教师配备方式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按学
毕业

传统的教师配备方式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按学校来分配教师,教师分配到哪1所学校就是哪1所学校的人,就只在这1所学校任课。

  但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及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小学的适龄儿童正逐年减少,农村小学在校生不足百人已成为常态,这就给学校师资配备带来了难题。如果严格按照每25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的标准,每校至多也就是配4-5名教师,这样,别说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就是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科学课程的开设都会有困难。在这种状况下,什么音、体、美、劳、信息技术、活动实践等课程就只能是镜中之花,可望而不可及了。

  农村小学教师紧缺、配备困难是制约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1大难题。如何破解这1难题呢?通过调查了解,笔者认为,打破传统的按学校配备教师的做法,实行师资区域化配备,是解决这1问题的有效办法。

  师资区域化配备即以乡镇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学校分布情况,综合距离、交通等各方面的因素,把辖区内的学校划分为若干学区,然后把学区作为1个整体进行教师配备;学区根据本学区各学校的情况统1对教师进行配置,教师不再专属于某个学校,而是属于整个学区,可以同时担任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校的课程,课程表由学区统1编制。在这种配置下,教师今天可能在A校上课,明天又可能到B校上课。

  师资区域化配备办法具有可行性:1、现在农村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尤其是在平原和丘陵地带,交通较为便利,这为师资区域化配备提供了必要的前提;2、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摩托车、电动车已成为农村主要的交通工具,学区各学校之间的路程少则10几分钟、多则不过4510分钟,这就为师资区域化配备提供了充分条件;3、现在各地教育部门都明令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教师不用再早起晚睡,早上到校相对较晚,下午放学相对较早,这就给师资区域化配备提供了可能性,不会因为往返于不同学校造成教师过度的疲劳。

  师资区域化配备办法的优点包括:首先,它可以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教师资源。按传统的教师配备方式,教师就固定在了某1个学校,而像英语、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程,按照标准其节数相对较少,即使全学校的音乐课都让这1个教师去上,其课时数还不1定足;而且这样的专业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将其固定于1个学校,其他学校就没有了专业教师,这样,就造成了有的学校专业教师闲着没事干,而其他学校的专业课程却开不起来。区域化配置后,学区内所有学校统1配课,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人尽其才,让每1位教师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次,有利于校本培训的开展和教科研活动的进行。过去单个学校教师数量较少,每位教师所教的年级、学科各自不同,备课上课各自为政,交流起来缺乏“共同语言”,难以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实行师资区域化配备后,同科、同级的教师多了,教师可就教学内容直接交流,直接受益,易于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而且教师在不同学校任课,使教学信息自然流动起来,这就可以给教师的教学研究不断注入活力。

  再其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过去以校为本的教师配置,使得学校不得不让教师成为多面手,1人兼几门课程,哪处用到哪处,结果,教师讲完了数学讲音乐,讲完了音乐再讲科学……整天忙得团团转,哪1科都会,却哪1科也不专。实行师资区域化配备后,由于范围较大,班数较多,学区可按教师的专业特长分配课程,有利于教师在其专长上潜心研究和发展,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在农村小学现有的师资状况下,实行师资区域化配备,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人尽其才,让每位教师的潜力都得到最大的发挥,每位教师都得到长足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将农村的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推进。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上一篇:朱永新解析新教育理想课堂三境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