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如何激励学生参与“读”和“写”
田晓东
摘 要:“读”和“写”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偏废。本文就“读”与“写”间的密切关系加以阐述。
关键词:读写 积累 训练 结合 写作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8-2462(2008)06-0079-01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修改作文多在老框框里循规蹈矩,通常的做法有3种:1是教师全批全改,花了很大的功夫,收效甚微;2是只作不改或改不及时,学生见自己的作文得不到及时修改,写作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很大挫伤;3是多作少改,大部分学生作文得不到批改,学生内心不满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行之有效的方法应放在“读”和“写”上。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数都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范文,它在立意谋篇、遣词用句诸多方面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这些文章,即可提高其思想觉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发展想象、思维能力,又可丰富词汇,了解多种句式,积累典范篇章,逐步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久而久之,读得多了,学生就能从比较中有所认识,受到启发,产生写作兴趣,萌发写作欲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则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这句话有力地阐明了“读”和“写”间的密切关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可谓前人学习语文的经验之谈,从而也说明了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把“读”和“写”结合起来。重在“读”,读什么,毫无疑问,当然是课文。
那么,如何读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是课堂上多角度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提高学生在读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借鉴,哪些形式可以模仿等等。总之,要“以书为书”,让课文充分发挥提高思想,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指导写作的作用。如结合“解题”教给学生审题知识,要求学生作文时注意审题,讲读中对“文题思想”、“选材”、“组材”、“详写”、“略写”、“篇章结构”等语言特点的分析,要有目标地联系学生作文的实际,相应地进行作文的指导和训练。这样做的好处是:1方面由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较熟悉,能触类旁通,容易受到启发;另1方面能进1步巩固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用于作文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这比在作文指导课里用较多课外文章示范、引路要好得多。
如何写,必须选择最能表现人及自我感受深刻的材料来写。同时,再密切围绕中心选择和安排材料,文章才具体生动。写出有血有肉、激励感人的好文章。教师讲课必须从学生的读、写实际出发,讲析1篇文章甚至于1个单元,都应先确立其写作目标。接着在讲析课文时,有意识地突出与作文有关的事1点,然后在作文中训练这1点,批改作文时着重体现这1点。这样做,才能使得“读”和“写”有机地结合。从学习课文,学习写作,学生会有章可循,能力会逐步提高。
“社会生活实践,是写作的唯1源泉。”这1点教师切莫忽视。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间接地吸取课文中他人写作经验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炼素材,积累素材,强化训练,久而久之,即能达到“创作”之境界。
作者简介:田晓东,男,(出生于1974年7月—),骨干教师。发表教育教学多篇并获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及优秀班主任。
(责任编辑 王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