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与两课内容的改革(4)

2018-06-26 02:04
导读:二是"两课"总体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两课"大学课程内容与中学时的思想教育课程衔接性差、重复多,使学生感到"两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忽视了"两

二是"两课"总体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两课"大学课程内容与中学时的思想教育课程衔接性差、重复多,使学生感到"两课"就是空洞的政治说教;忽视了"两课"诸课程之间本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与"两课"课程体系的逻辑联系和相互衔接问题。同时,在学科体系、教学实践和教学要点中也都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完善的地方;现行"两课"教材越来越倾向于全国统编教材或全省统编教材,相互抄袭严重,全国几十种版本,大同小异,尽管体系越来越严密,但其内在的生命力却在一步步地遭到扼杀。
党的十六大报告反复强调,要与时俱进,搞好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课"内容只有创新,才能使"两课"教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才能担负起培育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的重任。
三、为适应培养目标的变化高校"两课"内容的改革
1、适应培养目标的"两课"内容架构思想
"两课"教学内容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只有结合时代变化,及时做出调整,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适应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目标的培养,"两课"内容体系的建构应当体现这样的基本思想:应当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两课"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应当注意在理论素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上的整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分析当代世界实际相统一,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统一,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信仰、信念、信心问题;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突出主旋律与拓宽新领域相结合的原则,界定教学内容的角度和深度,使同一内容的讲授避免简单重复,并体现各门课的特色;应当体现学科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最新发展动向,保持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及时反映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状况以及党和国家采取的新政策,处理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激发大学生历史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适应培养目标的"两课"具体内容架构
根据培养目标和"两课"内容构建原则的需要,笔者认为新的高校"两课"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几门课程:
(1)《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实践的成功与教训;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而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动力。
(2)《自然辩证法与思想方法》,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系统介绍人类思维科学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中国历史与世界文化》,主要介绍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世界多元文化,帮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多元世界文化。激发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命运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政治学理论与实践》,主要介绍世界(包括中国)政治学思想理论和实践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系统介绍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学范畴的真实含义及其发展规律,展示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特点及其必然性,帮助学生对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生态、国际政治局势以及中国的政治现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知和理解。
(5)《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介绍市场经济思想、法律制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介绍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历史实践以及市场经济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6)《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主要从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向学生系统介绍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依德治国"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伦理道德意识,重视伦理道德实践。
上一篇:师爱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作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