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4)

2018-06-26 02:04
导读:文化因素和教育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在教育普及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教育只能面向少数人,实施精英教育。在长期的精英教育制度下,逐步形成了鄙薄劳动

文化因素和教育因素是不可分割的。在教育普及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教育只能面向少数人,实施精英教育。在长期的精英教育制度下,逐步形成了鄙薄劳动、轻视实践、排斥大众的思想观念,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在这种思想文化指导下制订的教育制度、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阻碍着面向大众而又崇尚实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现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达到了大众型水平,可是精英教育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甚至还是我国教育系统当前的主流思潮。我国封建教育制度持续时间特别久远,传统教育思想中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许多精华被束之高阁,而“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却影响犹深,这也许是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步履之艰难,远甚于普通教育”的历史原因。
  三
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关注少数精英的培养,以单一的学术标准评价所有的学习者,选拔出少数,淘汰掉多数。而职业教育思想则要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注: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第182页)的目标。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也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决不限制任何人的个性发展而必有益于个性发展,因此他不排斥精英的培养,但不强调选拔和淘汰,而致力于人人“学会”,人人成功。这恰恰与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相悖,于是常常被认为是不正规的、低水平的教育而不容易受到公平对待,使职业教育不能不在不懈的抗争中求生存、图发展。然而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和实务性的增强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也就自然地反映了新旧教育思想的消长和更替,尽管新旧教育思想的碰撞、消长与更替并不局限于某级某类教育,而是从教育整体上体现的,但职业教育发展所引起的教育思想更替至少是一个重要的侧面,集中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少数人还是面向多数人;二是教学的原则是崇“虚”还是崇“实”。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首先是面向多数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他们都是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务性人才,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同时,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3条)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大众性几乎是职业教育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就具有的基本属性。然而并不是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就必定能够面向大众,关键之一是思想观念问题。而确立面向大众的教育观念是很不容易的,即使是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也完全自觉。例如现在人们都知道女性“半片天”,忽视女性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就根本谈不上职业教育的大众性。可是历史上解决这一问题是特别困难的,当年张之洞力主实业教育,但反对女学;张謇专为女子举办蚕桑讲习所,但响应者寥寥,无法成班;张謇竭力倡导女学,却不屑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允许男女同校。真正解决男女平等问题还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说明新旧思想和价值观的更替是一个十分艰巨而长期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关乎民主、平等和惠及大众的事业,往往会倍受旧势力的阻碍。
其次是祟尚实用的问题。
“实”的对立面是“虚”。如果“虚”的含义是指某种“道理”或“理论”,那么“实”是指道理或理论的实际应用,“实”离不开“虚”,应该强调的是“虚实结合”。然而我国传统文化中往往沿袭着重虚轻实、重理轻用,重道轻器,重学轻术,以虚为高,以玄为深,以实为低,以用为浅等陋习,热中于坐而论道。这种认识和习惯在教育领域的长期渗透,形成了理论脱离实际的痼疾,很不容易改变。黄炎培先生在自传式专著《八十年来》中说:“我和六员省视学、各师范学校校长相互地调查研究,发现小学校学生很大的弱点:尽管学习过算术,但是权度在前不会用。尽管学习过理科,略知植物科名,但是庭有草不识它是什么草,家县的木材,不识它是什么木。……于是,实用语文呀,算学呀,纷纷出版。不久具体化为职业教育”。“我们一群人觉悟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这是充满了社会毒素的话,因此,想在‘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上面做些工作,提出了教育与生活、生活与劳动不应脱节的主张”。说明我国当年的职业教育先驱们在倡导职业教育之初,首先觉悟到的是普通教育脱离实际,他们首先致力于普通教育的改革,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自然更加强调实用。黄炎培先生甚至直言:“盖职业教育犹是实用教育也”(注:黄炎培《实用主义产生之第三年》,《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第321页)。张謇要求他所举办的各级职业学校都要注重实用,他说:“顾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注:张兰馨《张謇教育思想研究》第133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然而提倡实用十分不易,职业教育注重技艺,崇尚实用,反而成为它屡受传统思想鄙薄的原因之一。我国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从来重道轻技,视技术为“奇技淫巧”。在实业教育兴起之初,清皇朝一名为官山东的官员张盛藻为此专门上奏朝廷,认为朝廷命官应学孔孟之道,“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注: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第2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甚至直到今天,职业教育仍然因为它侧重技艺、崇尚实用而常被视为浅薄的低水平教育。
上一篇:新世纪高校培养目标与两课内容的改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