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策略刍议(2)
2014-10-31 01:42
导读:1.孩子为什么会“变”? 2.孩子为什么在学校特别听老师的话? 3.孩子的变化仅仅是“铃”命令的产物吗? 4.“告诉老师”意味着向孩子示威?还是“示”
1.孩子为什么会“变”?
2.孩子为什么在学校特别听老师的话?
3.孩子的变化仅仅是“铃”命令的产物吗?
4.“告诉老师”意味着向孩子示威?还是“示”出了别的什么?
细想一番,不难解释:这是管理的问题!而且,它的模式与我们企业运作的模式又非常相似。
在学校,新学生入学与员工进入企业时的心情是一样的:新奇。接着,便是规范化教育的开始。学生上课前必须的模式是“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坐下!”,这在心理上使学生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一种“神圣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成自然。但我们企业的规范服务又如何?说起来都懂,用的时候都嫌烦,这又怎能树立员工对企业的“神圣感”呢?虽然企业每年都会划拨一笔培训费用,但是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造成企业用于培训的经费,在不完善的监管力度和基层管理者的松懈中打了水漂。
因此,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学校来说,树立形象都是至关重要的。若把企业的形象与清华、北大联系到一起,我们都应感悟“形象”一词的意义何其伟大。清华、北大一直占据高校排名的前列,靠的是什么?是形象,是品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缺少的不是资金、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管理理念与方法。诺基亚的全球人才观、BMC的同事伙伴观、惠普公司的文化留人观、微软公司的股权激励观、爱立信的能力管理观、IBM的不歧视观、安捷伦的人力成本观等为企业形象的塑造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崇尚知识,完善自我
知识是人类进步、走向文明的根本。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无法想象没有知识会是什么样子了。
但是,对于知识的获取,不是简单的一个“学”字就能做到的。学,必须具备两个起码的条件:主观的求知欲望与客观的授予技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崇拜,他们感受的是超出家庭关怀的东西,如老师身上洋溢的知识、智慧和对学生的关爱,以及老师独到的教书育人的方法等。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实质上是一种羡慕下的渴望,绝不是脱离血缘的感情背叛。
对照企业,不难发现,企业的员工对于管理者同样具有依赖、崇敬的情感,它所形成的便是管理者的威信。远在西汉时期,刘邦就懂得这个道理,他说:“论打仗我不如韩信,论战略我不如萧何,但我却懂得如何使用这些人。”这便要求我们的管理者要不断加强个人修养,提升文化层次,提高管理的综合素质。员工只能在佩服一个领导时,才有可能产生效仿,以求拉近距离,因而产生欲望和目标。这种欲望就是动力,就是一种效仿心理作用下的进步。
三、管理不是发布指令的单向操作
从古人造字的手法上来分析“官”与“管”字,可说颇为有趣。一顶官帽下串着两张口,是指当官的要有口才、能说会道吗?还是指比常人多了那么一张嘴,上能呈情,下能传旨?但不管表述的是什么含义,总离不了一张开口说话的嘴。于是,沿袭下来,当官的不是开会,就是训导。接下来,发现光说不动手不行,于是,在官帽上加了两只手(据象形符号的表意),便成“管”也。官者,在布置、下达任务后,开始了结果的等待;管者,大多是充当了监工,能指手画脚已是难能可贵。因为,身临其境,虽有类似于乾隆私访的民情体恤,但究其根本仍属举着手或背着手踱着步的人,并非亲自动手的人。 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与员工完成工作任务,在接受任务的概念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学校,老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改作业,还要进行品德教育、体能训练、手工操作、文艺娱乐、劳动卫生、批评谈心等等。我们的一些企业管理者又做得怎样呢?恐怕还有一定差距吧?比如老师深入了解学生,与企业的市场调查和测算如出一辙,没有准确的信息、情报,又怎能对症下药;又如学校教育中的文艺娱乐,不仅能熏陶人的情操,还能增强学生的勇气和自信,使之获得身心的愉悦,特别是集体利益的荣誉感和每个人参与竞争的意识,会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于组织系统中。可是,我们的一些企业管理者,只盯住经营和销售,不注重化解员工的不良情绪等、精神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长此下去,员工会产生消极、空虚等情绪,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