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治理:目标与策略(1)(1)(2)
2015-09-26 01:02
导读:二、知识治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二、知识治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道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治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进步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以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治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以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文件夸大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进—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靠于知识流的活动性(The smooth opera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s depends on the fluidity of Knowledge flows)。它夸大“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活动。知识活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治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活动渠道的通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知识治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治理,由于实在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上风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很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分,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而发挥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并不善于治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往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治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进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治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熟悉逐步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治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进治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治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产业治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治理观。
产业治理观与知识治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产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本钱和生产要素。 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产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4、产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产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