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功能变迁与银行组织成长研究(2)
2016-01-06 01:07
导读:3.信息功能和贷款监督 一般来说,融资企业具有内部信息,它更了解所投资项目的质量,投资人处于信息的不利地位,这样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及“逆向
3.信息功能和贷款监督
一般来说,融资企业具有内部信息,它更了解所投资项目的质量,投资人处于信息的不利地位,这样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及“逆向选择”。
在较简单的Diamond模型中,假设大量企业拥有两类项目,期望收益Q是内部信息,分为两类(期望收益分别为Q1和Q2,概率分别为P1和P2,均有相同的方差b)。企业的效用函数为U(W)=-e-pw,p>0是恒定的绝对风险厌恶系数,w代表最终财富。投资者风险中性,企业风险厌恶。如果期望收益可以预计,则企业在市场上出售项目的价格P=Q。因为期望收益是企业的内部信息,并且P=P1Q1+P2Q2,可得到企业进行“逆向选择”的条件是:P1(Q2-Q1)≤1/2Pb2,企业进行逆向选择的风险收益必须大于风险成本。
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无法分辨项目的预期收益,如果投入一定量的自有资金(a)作为信号,就可以使坏项目模仿好项目出售无利可图。有自有资金的项目售价为Q1,没有自有资金的项目售价为Q2,a满足的条件为:
a2/(1-a)≥2(Q2-Q1)/pb2
从企业的效用成本来看,预期收益低的企业由于信息完全损失的效用为:
C=1/2pb2a2
这就是信息成本。从上式可知,企业自有资金数额是项目风险程度的函数。如果银行通过资金集合而进行分散投资于N个项目,预期收益仍为Q,而方差却变为b2/N。由于信息成本是风险程度的减函数,所以银行的出现可以降低信息成本。西方学者还探讨了银行在信息收集和处理及贷款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同样证明银行的出现和存在是必然的。
4.关于银行产生的金融功能理论评价
上面介绍了几个简单的关于银行产生的理论,它们是当前金融功能理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体现了金融功能理论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信息非对称假设已经成为研究金融组织成长的最基本的理论前提,银行的其他功能都可以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研究,例如银行的货币兑换和清算服务主要基于银行可以将货币标准化并且掌握着辨别各种货币的信息优势,而且由于这种优势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货币兑换和清算体系才逐步成长为几乎覆盖全球的技术服务体系;资产转换功能同样可以归结为银行掌握着不同类型的资产需求者的信息而开创的服务类型,也正是银行的信息优势才吸纳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成为信用创造的基础;信息非对称理论更广泛的用途是银行可以降低贷款辨别的信息成本,减少贷款的监督成本。非信息对称假设是金融市场不完全的最基本的特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实际。正是银行具有信息优势,才吸纳了大量的社会资金,银行便产生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金融功能观使研究金融组织成长的理论逐步深化,认识和研究了银行组织的作用,形成了金融组织理论体系。也正是顺着这一思路,引入金融功效,可以研究银行的发展变迁。
二、功效变迁与银行发展
中介功能呼唤银行产生,功能和效率的变迁促进银行的成长。金融体系的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体系能不能创造合适的金融工具,以合理的价格有效地满足市场的资金供需,这被称为配置效率。二是从储蓄者流向借款者的全部资金的流量越大,金融体系越有效率,称之为交易效率。
1.金融体系效率衡量标准
金融体系的效率可以从交易成本和真实经济两个方面衡量。
银行体系的交易成本是指银行体系为了完成银行功能而付出的代价,一般包括三类:银行与资金盈余者之间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代理成本;银行组织经营运作的管理成本和银行作为投资人对投资项目的甄别、谈判和监管等产生的监理成本。一般来说,随着规模的扩大银行会增加代理谈判中的垄断优势,有可能增加委托代理谈判的不公正性,增加代理成本,但是银行治理结构规范、科学可以有效地遏制谈判的不公正。若治理结构不能随银行规模的扩大得到改进,则可以认为代理成本是银行规模的增函数。起初,银行管理效率会随规模扩张而提高,在银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管理成本则成为银行规模的增函数,管理效率将下降。监管成本则是银行规模和监管技术的减函数,达到临界值之后将不再随规模变化。在一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银行交易成本的最优化决定银行的规模。创新和竞争可以改变制度和技术条件,扩大银行组织交易成本下降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