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功能变迁与银行组织成长研究(4)
2016-01-06 01:07
导读:(3)分业经营时期(1933~1999年) 1933年以后,金融体系被人为地分成了银行、保险、证券和基金等业务体系。在随后的50年里,虽然业务基本互无交叉,但它们
(3)分业经营时期(1933~1999年)
1933年以后,金融体系被人为地分成了银行、保险、证券和基金等业务体系。在随后的50年里,虽然业务基本互无交叉,但它们之间业务合作却日益紧密。在金融市场主导的国家里,银行资产的份额从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一统天下发展到七八十年代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三足鼎立(尤其是美国)。
①机构发展。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空前发展,金融市场上的创新层出不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日益繁荣。Merton在《金融中介功能观》一文里通过描述金融创新深刻地揭示了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螺旋式上升的互动关系。他说:“看来存在着由不透明金融机构向透明金融机构发展的金融模式”。这里的不透明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半透明机构包括信托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金融公司等,透明的金融机构则是指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与期权市场。另外,80年代早期,银行控股公司这一组织形式逐步在金融舞台上施展身手,得以插手各种金融业务,使分业经营千疮百孔。
②业务发展。这一时期银行的业务创新也是层出不穷,一是在银行业务的处理方法、程序或手续上广泛采用电子技术,如EFT(资金调拨)、POST、ACH(自动交换所)、ATM等,使传统银行向“三无”银行迈进。二是负债业务逐步采用协议和可转让等凭证形式,表现出市场化的灵活性特点,如NOW、ATS、SDA(股票账户)、CDS等。三是贷款业务证券化,如抵押传递债券、保证抵押债务等。四是与投资银行业务融合,如RUF(循环包销融通)、NIF(期票发行融通)、SNIF(备用发行融通)等。五是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如代理业务、银行卡、衍生产品交易等业务。这实质上是各种金融业务的融合。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4)新时期的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时期孕育着分业经营的胚胎,分业经营同样是培育混业经营的温床。20世纪末,银行业重新走上了混合经营之路,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国间的金融体系逐渐趋同。这不仅在于金融创新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在于它是进一步提高金融功效的必由之路。
新的混业经营能够从两个方面降低银行体系的交易成本:一是组织内部可形成内部资金市场,降低该组织的资金筹措成本和配置成本。二是产生范围经济,降低该组织的运作成本。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依附于银行的优势,降低了固定成本,同时为银行的业务多元化奠定了基础,提高了银行的收益,这就是金融组织的协同效应。这样银行体系的交易成本也随之进一步降低,银行规模又有了发展的空间。 三、银行组织发展趋势
上面的介绍和分析体现了银行功能变迁对组织发展的影响,也说明了银行发展的一些趋势。但那些仅仅是对金融机构自身分析得出的结论,现在结合整体经济运行分析银行组织的发展趋势。
1.银行体系的作用
经济增长和银行组织成长的相关性研究可以追溯到Schumpeter和Gerschenkron,然而,明确而清晰的结论却是在信息不对称假设前提下才得出的。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经济学家认为银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作用于经济增长:
(1)筛选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投资项目。Boyd和Prescott认为如果投资回报足够高,投资自然会实现;否则,银行会选择投资于安全资产。因而,银行选择投资项目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2)提供投资便利和创造流动性而促进经济增长。上面介绍了Diamond和Dybyig模型,与其类似的还有Bencivenga和Smith模型。这些模型认为金融机构不仅能为有效投资提供便利,而且还会降低坏项目的清理费用;流动性创造可以灵活满足投资需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Sussman和Zeira研究了金融中介在投资寻找中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他们建立了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相互反馈关系模型,并用美国银行业的总体数据验证了其结果:单位资本的通过金融机构投资在较低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会得到较高的产出,因而会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