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经济与跨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2)
2016-12-16 01:02
导读:实现教育为社会实践服务,教学和科研都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书斋,同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正如宋代大学者朱熹所
实现教育为社会实践服务,教学和科研都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书斋,同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正如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学校教育与终生教育相结合。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学校教育,即使是硕士、博士的培养,也只是为终生教育打基础。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要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形势,都必须不断超越自我,从终生教育中实现持续的自我完善。走出学校以后的终生教育,其特点是:学用结合,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这将有助于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得到不断深化。这也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跨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总的说来,要从“专业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也就是要从“硬人才”的培养向“软人才”的培养转变。“软人才”往往具有既能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又能向深处探索、脚踏实地的优势。因而他们问题、问题就不会就事论事,停留在程序性、技术性层面,而会提高到思想、和战略的层面,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要有效地培养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必须提高对人才素质的认识。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知识、智力、素质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形成智力、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于智力、素质和能力。智力是知识的活化,是能用来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只有已经活化的知识,才能表现为智力,没有经过活化即食而不化的知识,只是死知识,是不可能表现为智力的。素质是智力的升华,即智力渗透入人的内心世界得以进一步升华,才能转化为可持续起作用的素质。而能力则是素质在一定实践条件下的外显(外在表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素质、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思维的精确性和缜密性;工作方式的科学性、有序性;对内外环境变化反应的灵敏性;独立工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稳定的心态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等。以上种种表现,有些是属于人“智商”方面的因素,更多是属于“情商”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在“智商”上往往差异不大,而终生能取得的成就的大小,却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情商”方面的因素。据美国学者对有成就的人士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决定成功的要素中,“智商”只起到20%的作用,而“情商”却占到80%。由此可见,对人才素质的培养,不仅应关注“智商”方面的因素,还应更多地关注“情商”方面的因素,才能为他们终生的建功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其次,必须充分认识提高人才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格、气质及修养,它们同“情商”方面的因素有着更多的直接联系。人文素质的培养,要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入手。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成果),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促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具备应有的人文精神。人类正在迈向更高层次的文明,这一文明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而且表现在文化与伦理道德上。未来世界各国的较量,不仅是物质实力的较量,更是人文精神的较量。优秀的民族,必须有优秀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做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在21世纪能否再造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民族人文精神的发扬和人文素质的提高。②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古往今来,许多在各个重要领域(包括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成就,也是以“综合素质”取胜的成就!这样的大师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恢宏气势!而这种气势,是那些只在自己一个狭小的专业领域里具有“一孔之见”的专业性人才绝对不可能有的。这正是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型人才比一般专业型人才具有无比优势的鲜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