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与干部制度改革_政治毕业论文(3)
2013-04-29 18:20
导读:知识 方面的要求外,主要是通过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得到训练的)。无庸质疑,公选对于中国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更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社
知识方面的要求外,主要是通过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得到训练的)。无庸质疑,“公选”对于中国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更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这种更新的重要性将会日渐显现出来。 综之,“公选”实践在干部任用制度这样一个具体的领域内,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党的群众路线传统,使自上而下的干部考察机制与自下而上的淘汰-选择机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不但为我国的干部任用制度提供了可以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和养料的渠道,也为我党开辟了一条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途径。而且,在目前的压力型体制下,各级干部均程度不同地具有讨好上级的政绩冲动,“公选”这一变量的引入在干部的行为选择方面无疑起到了一种平衡的功能。对于当下政体的稳定运作来说,这种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公选”的意义也取决于它在干部任用制度中的定位。目前,干部任职途径的多样化已成为中国干部任用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为了便于把握现实,我们不妨按照自上而上的序列,建构一个干部任用方式的逻辑连续谱: 在台领导人 精英内部 公开职位 听取民意 在民意的基础 由选民选举 直接指定 遴选任用 竞争上岗 组织决定 上任用干部 产生领导人 A B C D E F |———————|———————|———————|———————|———————| 说明: A: 人们通常联想到的是最高政治领域发生的
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其他层次也存在不同的变异。但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这类实践已经退出、正在退出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B:这种类型具有不同的方式,而且制度化程度也不相同。在某种程度上,2002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除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规定之外,其余党政干部的选择方式均落入此一类型的范畴。相比于以前的做法,其规范化程度大大提高了。尤其是针对第一把手滥用人事权的可能性,在若干方面作出了较为严格的限定。 C:一般情况下,越是技术性的职务,越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 D:这是传统的经典做法。组织部门在遴选干部时,通常会走“群众路线”,以不同(不那么制度化)的方式听取群众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具有多大的分量并不取决于意见本身,而是取决于如何看待这些意见的部门或领导。 E:主要指乡镇一级领导人的产生方式,其特征是候选人由选民或群众确定,然后通过某种法定程序产生。某种程度上,党支部选举中的两票制也可归入此类。 F:如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的直选(1998年)。村委会海选也可归入此类。[6] 这一连续谱其实包含着两个维度。一是民众参与和领导独断之间的替代关系。民众参与由左边的零值向右移动而逐渐趋向极化。从实践来看,越是基层,民众参与的程度越高,参与方式越是直接。其中村主任选举中民众的参与比村党支部选举高;村级选举比乡镇选举高;乡镇又较上层高;非政府领导职务要比政府领导职务高;政府领导部门要比同级党委(组)程度高。另一维度是民众参与与技术(考试)之间的替代关系。在某种意义上,除一般性的任职资格条件之外,考试不但是一种候选人的筛选机制,而且也是对民众参与的限制手段。这可以通过投票与考试两者的比较显示出来。在投票过程中,凡具有选民资格的公民,可以通过投票(或弃权)来显示自己的偏好。在每人一票,一票一值的条件下,民众的参与直接决定了谁能够占据特定的职位。而考试恰恰相反,它对候选人提出了特定的要求,而且这种特定要求通常无法通过选举的方式来加以满足,因此通过考试取人,意味着对大众参与进行程度不同的限制(公务员制度就是依据这一逻辑建构的),而且越往高层,这种限制就随之增大。此外,我们也可以发现民众参与程度与任职资格之间的替代关系。一般来说,职位越是重要,对任职资格的要求也就越高,党管干部的原则也就具有更大的权重。相比之下,“公选”作为一种干部任用方式较多地体现了“ 群众公认原则”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连续谱中的不同类型视为干部任职制度的六项基本原则——即党管干部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及依法办事原则 ——不同程度混合之结果。换言之,(逻辑上)每一种途径中都可以程度不同地包含以上六项原则,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不同原则的权重/混合比例(连续谱的两极可以视为某些原则的影响趋于零值)。 从动态角度看,公选的长远意义也许在于为中国干部任职制度的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加速、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