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析在实践中优化个体道德修养

2013-05-29 01:13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论析在实践中优化个体道德修养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关键词:实践;优化;个体;修养

  关键词:实践;优化;个体;修养

  论文摘要: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发展中还是相对发达的西方世界,都面临着一些道德失范、身心失落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进而提高全的道德水准,更好地促进人类道德文明进程,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现实课题,它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优化个体道德修养。

  

    社会道德总是由一个个独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人格体现出来的,因而,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实质上是个体的人的道德建设问题,即由“自然人”向“道德人”的转化问题。而一个人要实现从“自然人”到“道德人”,从他律的“道德人”到自律的“道德人”,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人”,就必须经过道德内化这一关键环节。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意味着道德价值的根据在于自身而不在人之外。而人又是社会实践的主导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个人道德修养起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基于此,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在实践中优化个体道德修养是现实性的要求

    1.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道德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所以任何人类个体都具社会性,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孤立的正常个体,个体依赖于社会而生存和发展。所以,个体对于社会来说,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个体道德修养同样如此。道德建设已经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中一个重要内容,然而个体道德修养是无法回避的难点。说是难点,我们现在面临着一系列的道德困境,当然道德建设不是一墩而就的,它具有长期性,而且它牵涉到法制等多个方面,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道德建设的成效。和谐社会是以道德建设为基础的社会,个体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个体道德建设存在层次性,表现为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应该追求不同层次的最低道德标准,并鼓励他们向更高的道德层次发展。个体道德建设就是在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要求,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一个缺乏道德精神的人,很难成为一个有利于国家的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持,一个民族或国家同样要有价值理想和精神信仰。缺乏道德精神,就会导致社会成员精神匾乏,就会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影响社会安定和秩序,使民族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导致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沉沦与分裂。以我们说,道德是一个国家安定繁荣的保证,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精神,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财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点和价值目标。无论是道德精神的灌注,还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建构,都是为了给一定社会的成员提供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人即个体是社会道德的承载者,是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以人为本,不断增强道德主体的社会责任感,确立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2.孤立的个体不可能建构出道德,没有社会就没有道德

    个体道德指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并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并适应一定社会利益关系客观要求的道德素质和自身行为选择的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个体是相对群体而言的,个体道德并不是游离于社会道德之外的一种独立存在物,也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抽象个人的“为己之德”,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是不可分割的。所以道德确实是社会的道德,从整体上说,道德不可能是个体所有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同已有的道德概念。然而,从道德的存在和显现方面来看,它又显然具有个体性。从来就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抽象的社会道德,任何社会道德必定是某些作为个体的人的道德;社会道德必须为个体所认同、选择、接受、内化,以个体的观念、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形式存在和显现,才能成为现实的道德。对于全人类或一定的民族、社区、群体而言,道德是社会的,我们称之为社会道德,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对于人类社会中具体存在的个人而言,道德又是个体的,我们称之为个体道德。个体道德可能是个体对社会道德的认同、选择、接受、内化并以个体的知识、观念、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形式的社会道德的存在和显现;也可能是由于个体对社会道德否定、抛弃、拒绝之后以个体方式建构起来的新道德—它也许是先进的,亦可能是反动的,但它确实有可能存在。

    二、在实践中优化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

    1.优化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人类,不存在空洞的社会,人类必然由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组成,社会必然是由作为个人相对独立地存在的个体构成的群体,没有个体就没有群体,也就没有社会,因而社会也依赖于个体存在和发展,空洞的没有个体的社会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发展。个体与社会之间有一种相互影响的联系。同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如果离开了作为个体活动的道德修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如无形之影、无响之声不复存在,更不可达到目的。反之,作为一种个体活动的道德修养,如果离开了道德教育,便如一个人孤立于世间,弱而无助且将迷失方向。况且,任何社会都不会放弃对个体进行道德教育,任何社会中的个体都必将受到他所在社会的道德教育的影响;反之,任何个体的道德修养都必然在其所处社会的道德教育中留下其影响的痕迹。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确实存在相互影响的联系。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条件。提出人每天要三省自身。孟子也指出,一个人要在中担当起大任,就必须经过一番“苦其心志,牢其筋骨,饿其肌肤”的修养工夫。人生之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个人终究能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是有志之士还是罪愈深重之徒,问题的答案是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道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先秦宣扬“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显然把正心、诚意、修身提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个人是道德的主体于公于私都要负责任的。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优化个体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

上一篇:浅论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时代特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