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宪政保障公民权利,各利益团体的协调,实现权力制衡以及、自由、法治的均衡发展,社会制度安排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实质上,和谐社会就是以民主的社会和法治的社会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民主与法治具有最重要的建设和谐社会价值。民主法治不仅是政治民主、政治法治,还是经济民主、经济法治,所以它不仅具有政治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从政治上来说,它有利于保障公民政治权利;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所包含的制度安排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护个体公民经济经营权利。只有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才能出现稳定而公平的经济发展。
三、发挥政府创新对建设和谐社会作用的具体途径
1.建设和谐社会,创新政府管理的财富调节及救助机制。利益分配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如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在一些人贫困加剧的同时,另一些人各种灰色收入、非法收入、行业垄断性收入剧增,透明度极低,已经成为滋生腐败和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土壤。社会发展理应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现实却是社会弱势群体承担了改革的大部分成本,而社会强势群体瓜分了改革的大部分成果。不公平、不均衡的财富和利益分配会导致社会经济关系的不和谐,建设和谐社会要求创新政府管理的财富调节机制和救助机制。创新政府管理的财富调节及救助机制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机会公平,有助于资源配置优化、社会长期稳定。财富调节机制和救助机制的建立、运行、调整、完善,无不与政府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创新政府管理的财富调节和救助机制,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妥善处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综合运用优惠政策、扶贫开发等手段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社会繁荣的成果。
当前,农民工因失业、工伤、疾病而丧失基本的生活来源和失去基本的生活条件,贫困儿童失去受的机会而无法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等等。但是同时,作为社会安全网的社会救助机制还很不完善。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制度尚未建立,现行的社会保障只覆盖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大量的非国有企业劳动者以及城镇失业人员,尚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利益格局的失衡源于社会权利的失衡,并由此将社会群体分化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政府有义务救助弱势群体。政府的救助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救助和间接救助,直接救助方式包括现金发放、实物给付、慈善捐助、收留供养等形式,间接救助方式包括医疗教育、劳动就业、信贷、调节、援助等形式。
2.建设和谐社会,创新政府管理的服务责任机制。和谐社会的政府管理就是对社会公众负责,对社会不和谐问题负责。现代政府是为“顾客”服务的政府,权力本位应变为顾客导向,致力于满足公民的需要。当前中国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在传统的官僚制行政阶段,政府管理追求效率和效益胜过追求服务质量、社会公平和社会责任,在发挥统治的工具性作用时,忽视了服务性功能。政府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和失衡,重权力配置而轻责任归属,重权力行使而轻责任追究,重监督形式而轻监督实效。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政府管理必将面临严峻挑战。政府为追求公共利益需要精心设计和创新一种政府管理的服务责任机制,使得社会责任能够在政府中具体到公众的代理人——。创新政府管理的服务责任机制具体包括:创新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实法定质询、罢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追究责任的具体程序;行使权力同承担责任相匹配;行政执法与政府外部评议挂钩;执法监督成为独立性、公开性和民主参与的监督。这样,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好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职责,做到有权有责、接受监督、违法必究、侵权赔偿。
3.建设和谐社会,创新政府管理的市场化导向机制。从政府一市场一社会的关系来看,和谐社会的政府管理范围应该取决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使用“”这只“看得见的手”从社会公平角度对全社会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传统体制下的中国政府权力极度膨胀,无所不管,无所不包。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行使了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几乎所有的职能。政府管理市场化导向机制的创新包括:政府在处理和市场的关系时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可以把特定的活动通过签订的方式转包出去。政府不只是“守夜人”,还要去做服务人和合同人。这就要求政府以市场为核心,为市场提供服务,而不是传统行政中敷衍、推诿、傲慢的监管人角色。创新政府管理的市场化导向机制,就是克服政府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现象,真正实现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4.建设和谐社会,创新政府管理的信息双向流动和公民参与机制。与经济起飞相联系,中国民主政治日渐进步,公民参政愿望趋强,维权意识高涨。在此情况下,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政府具有灵活的体制和保持对公民要求与变化较强的适应性,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开辟和疏通各种渠道,反映与倾听民意。建设和谐社会与完善信息沟通机制是分不开的,公布政府管理有关情报、资料,让公民了解、获取这些信息,有助于各个利益群体的行政相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平衡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政府应该创新和完善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以及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政策听证制度、信息查询和咨询等制度。除涉及国家机密之外,其他所有方面的公共政策和法规都应公开。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瞬息万变,要求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增强政府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提高政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形式的发展需求。在物质技术层面的信息双向流动机制中,为使政府服务更方便、更快捷、更透明,必须认真搞好政务建设,公众可以轻松访问政府及其机构的网站,政府与公众进行流畅、便捷的双向信息流动。
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政府公共管理与公民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当前中国依然沿用着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社会,这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理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政府、市场、社会拥有各自的领域,承担着各自的功能,同时构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而要理顺这两种关系就要创新政府公共管理体制。要通过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来帮助和影响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要创新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包括各种渠道和途径。通过创新使广大公民的政治愿望、经济诉求、社会权益都能进入政府的视野,减少非制度化暗箱操作。
5.建设和谐社会,创新政府管理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机制。中国高速度增长的GDP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能源及资源的高消耗来驱动的,造成了生产生活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当前面对能源短缺、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水资源缺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必须创新政府管理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机制以谋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要求政府相应地采用与生态和经济相协调的发展管理模式。粗放的经济发展已使生态和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尖锐突出。为此,政府管理要注重经济发展的生态化,把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型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型的集约经营转变,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发展道路,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