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人民公社化
1956年完成合作化运动,1958年又完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完成的时间更短、速度更快,其原因与毛泽东对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考分不开。早在1955年夏天,毛泽东就认为办农业合作社“大社”有许多优越性,主张小社合并为大社。1957年冬1958年春开展全民兴修、大炼钢铁运动的时候,小社并大社的热潮趁势而起。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局成都会议通过《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会后,各地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由于1958年初正式提出农业社办,那么农业社的名字显然不再适应了,于是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人民公社”等名称。据考证,“公社”这一名称较早是1958年4月底刘少奇乘火车到广州向毛泽东汇报筹备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时提出来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7月份开始发动,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全新的人》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8月份普遍规划、试办,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名字好。9日,在与山东领导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9月10日,《人民日报》全文刊载了该决议。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的谈话和《决议》的公开发表使全国迅速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高潮期前后仅一个月,到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从第一个人民公社1958年4月20日成立的河南省遂平县崦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到1983年10月废除人民公社,在中国存在25年。人民公社的体制是“政社合一”,所有制特征是“一大二公”。这种体制、所有制严重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如:公社随便调用社员、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农民的自留地,出现剥夺农民的情况,按劳分配的原则遭到破坏,发生严重的平均主义,损害了广大社员和小集体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存在期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改善缓慢、城乡分离而成二元社会结构。
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人民公社的。中国正是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开展大规模现代化建设需要巨额资金,当时的国际决定中国不能从西方国家获取资金,从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的也有限,更不能通过海外掠夺榨取别国财富积累资金,因此,资金积累只能来自国内。我国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农村以缴纳公粮、农业税和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形式使农业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积累的数量有多少没有人说得清。根据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1986年的推算,“1953—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25年问,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总额估计在6000亿一8000亿元。而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国家工业固定资产总计不过9000多亿元。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国家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来源于农业”。直至2006年取消农业税我们仍是这样做的。中国正是这样通过集体化运动用超经济的方法获取农业非常有限剩余为工业发展积累巨额资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前基本上建立起比较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