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公民与公民交往
公民作为一个概念,它与紧密相连。公民在处理个人、集体事务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形成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升格为公民文化,公民文化的发展,标志着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包含公民意识、公民文化在内的公民素质,决定着未来民主与政治发展,决定着现代化的水平。主体性增强在思想文化层面表现为自由选择、自主创造、自我约束等方面。具体说来,在方面,公民文化是在漫长的经济发展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人类对于外在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和能动把握。在政治方面,公民文化是以契约为切人点、不断参与事务、进而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在思想方面,公民文化是以彰显个人价值为目标的融合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等的公共精神。
公民文化中,个人作为公民文化的主体,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力图公民个人的权利不会因公共权利(社会或国家意志)而受到减损。在多样化的个人生活方式的自发交往中形成的公民文化,它允许存在代表不同利益的各种社团组织,容忍异己思想的存在,因而具有无比的包容性;公民文化因其意识形态色彩不浓而渠道不受干预,它具有较强的自我传播、自我批判、自我扬弃的能力;公民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自由平等交往的产物,它与生俱来带有公平、协商、契约元素,天生具有平等性。而平等交往与法治精神是市场经济得以持续繁荣的最高准则,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公民文化,其生存和传播的生命力是平等性、自愿性和契约性。
根植于市场经济并随市场经济发展而发展的产物——公民文化,它以打破封锁获得自由交往;反对专制、崇尚平等权利为理念,与自由主义在根源上有相同之处,人们往往因此把公民文化与自由主义关联起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被提上议程,个性自由和个人发展权意识开始形成;禁欲主义受到鞭打;科学理性开始被崇尚起来,由此推动着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伴随着生产的发展,以“自由主义”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开始出现,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活动中体现为以价值规律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在政治生活中体现为“大社会”的“小政府”。自由主义,或大社会小国家、小政府观念,都包含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权利观念,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促进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催生了公民社会的诞生,而公民社会的诞生反过来又增强了人的主体意识。
市场经济加快了资源的自由流动,释放了资源发挥作用的空间,增强了个人主体性和权利意识,使得个人活动的自主性、自由度得到扩展。
“市场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绝对命令,是市场供需关系中的平等交往、自由交换原则。这个原则开始以民间契约的形式出现,后来才发展到法律这种高级的契约形式。从小范围内公民间自觉契约到带有强制性规范内容的法律形式,及最高级的公共与公共,其形成和演进都是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旨趣的。因此,在起源和价值旨趣层面上,公民文化与契约精神、法律诉求是相吻合的。
三、公民文化与社会稳定
文化影响行为。文化不同,那么它对于社会交往、社会变化的态度和方法就有不同。交往活动中当民众利益与政府利益发生冲突时,公民作为自身利益的诉求者和表达者,在现实中常常有非理性化群体化、情绪极端化等行为出现,其行为后果一般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对此,理论界大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严格控制论与积极引导论。严格控制论者认为,公民有规模的、无组织的,个人有目的性与群体盲目性的活动对社会稳定不利,应该小心防范和严格控制。持积极引导论者认为,公民集体性行为呈现的盲目性和破坏性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公民宣泄情绪、表达诉求的渠道如能得到及时梳理,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动态稳定的社会秩序。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