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马克思跨越设想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

2013-07-21 01:06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浅谈马克思跨越设想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跨越设想;落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跨越设想;落后;发展道路;方法论

  论文摘要:马克思跨越设想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世界条件下,落后固家如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吸收发达国家“一切肯定的成就”,那么就能走一条尽量减少痛苦、加快发展的道路。

    马克思晚年在考察俄国发展道路时,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在新的条件下,列宁领导俄国人民,以为,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设想得到了实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的跨越设想也是如此,它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是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规律,是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整体上来揭示的,反映了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普遍性。其根据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不仅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而且任何的具体发展道路都是由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但是我们不能把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当作一切民族发展的具体道路来理解。“规律是道路的本质依据,道路则是规律的具体实现方式。社会规律的实现是通过和各民族的具体条件结合而体现的。由于各个民族的具体条件不同,因而经历的社会形态、发展道路也就不尽相同。所以,马克思指出,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从社会历史范围看,社会形态的实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形式,另一种是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形式。但是任何民族不管是何种社会形态的跨越都是有条件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不同发展水平的民族之间的并存、交往、冲突和相互影响。同时这种跨越始终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制约,而且这种跨越又是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不能跨越为前提的。

    总而言之,所有民族、国家的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体现了同一性,是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探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明确地将资本主义生产起源的运动的历史必然性,仅限于西欧各国,认为俄国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完全可以走一条不同于西欧的社会发展道路,但走的最后结果则是“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形态”。列宁通过俄国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同一性一与多样性,作了准确的概括:“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二、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国家、民族发展道路的条件是错综复杂的,而且“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在这里,马克思重点突出了“历史环境”的作用,反对套用一般发展模式,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认为,俄国公社未来怎样发展,不能抽象讨论,必须具体分析“它的构成形式和历史环境。

    就其构成形式来看,俄国公社具有这样几个特点:(l)它是最早的没有血缘关系的自由人的社会联合。(2)土地公有。(3)房屋及其附属物园地归公社社员私有。(4)产品私人占有。(5)动产私有权已出现,不动产的私有权正在萌芽。因此,俄国公社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既包含了公有制因素,也包含了私有制因素。从而也就使俄国公社的前途具有了两种可能性: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战胜公有制因素,或者是后者战胜前者。这“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所谓俄国公社的历史环境,是指国家对公社的各种破怀性措施,但主要是指其外部环境,即公社所处的世界历史环境。其特点是:第一,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资本主义生产能够“给它提供了大规模地进行共同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第二,它与世界相联系。第三,它度过了没有被资本主义触动过的时期。第四,西方资本主义经过了多次危机,表明这个社会制度的存在是暂时的。

    正是通过对各种条件的具体分析,马克思认为,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或者是保存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或者是俄国“遵照西欧各国的先例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马克思明确指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列宁“不从抽象的原理出发,而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出发”,具体分析了俄国的国情,深刻地认识到了它的特殊性。十月革命之前,俄国是一个介于西方文明国家和东方落后国家之间的半文明国家,而且已经转变成了一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成为了世界各种矛盾的集合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拖进了灾难的深渊,使它成为了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在人民毫无出路的情况下,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失时机地发动和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上一篇:浅析“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