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当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使处于多种发展可能的十字路口时,社会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选择将对各个的发展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这里有个条件如何利用的问题。
历史规律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单义决定论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必然决定论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因此,历史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所提供的往往是多种可能性。究竟哪一种可能性得到实现,则取决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取决于主体的选择。同时,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具体途径和模式,这也取决于主体的选择,取决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主体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自身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十九世纪以来,东方许多国家都受到了西方殖民浪潮的冲击。但是各国的结局却不一样,如日本克服了危机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之所以出现如此不同的结果,主要在于社会主体对于条件的利用不同。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本质上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发展道路能否走得成功,就看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得如何,各种条件利用得如何。在这里,历史规律的制约与主体的能动创造是内在统一的。
马克思在探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始终坚持历史规律的制约与主体发挥能动性作用相统一的方法论。虽然俄国公社有两种前途、两种历史命运,但是如果有俄国人民起来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公社的自由发展,那末,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而且“‘农村公社’的这种发展是符合我们时代历史发展的方向”。
四、世界历史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
“世界历史”的思想,是马克思考察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它使得“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在这样的历史中,每个国家在选择发展道路时,就必须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正确认识和把握本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把本国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结合起来。
资产阶级“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样,就形成了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这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的关系。因此,落后国家为摆脱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就必须首先否定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强行安排而被迫走的殖民地历史道路,摆脱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地位,取得民族独立,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最合乎本国独立发展需要,合乎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自主性发展道路。
自主性发展并不是在封闭中发展。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就不会有真正的独立与发展。封闭带来的必然是每个国家技术发明创造的重复,因而毫无借鉴、继承可言。而只有国际交往才会打破这种重复性,通过直接移植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可以绕过“重新开始”的阶段。因此,落后国家依靠其对与社会的支配地位与支配权力,实行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主动移植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力,从而加快自己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俄国之所以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就是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有世界历史的存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对外开放的,主张吸收和利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而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探讨具体国家的发展道路时,始终坚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历史观,认为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是完全自然的过程,社会主体通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能动地选择发展道路。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关键是在国际交往中走一条不断吸收发达国家“一切肯定成果”的自主性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