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再认识——再论经济文化落

2013-07-20 01:11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再认识——再论经济文化落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关键词:毛泽东;新主义论;发展道路;世界

  关键词:毛泽东;新主义论;发展道路;世界

  论文摘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和发展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在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世界历史状况和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才能最终走向。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对于落后选择适合自身的社会发展道路,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等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近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科学论断。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研究,缺乏从世界历史性的整体高度来进行考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缺憾。本文力图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新民主主义论的某些有益方面作些尝试,以求教于各位学仁。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观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基础。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俄国公社的发展道路问题时指出,由于俄国公社不是脱离现代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它处在现代劳动和文化较高的时代.和生产所统治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如果俄国公社通过俄国革命能够在西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得到及时帮助,实现先进文明成果和落后生产方的跨时空融合那么俄国就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制度的跨越。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提出俄国可以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他们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那就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只要得到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先进文明成果的灌输、并运用这种成果对国内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根本改造,那么,它们就可以在世界历史的既有范围内实现社会制度的跨越。这是因为:随着巧世纪末以来世界历史的生成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也就是说,在世界历史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探讨适合自身的社会发展道路.不仅要从本国生产方式的实际出发,而且必须充分考虑到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正确的社会发展道路。

    2、列宁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又一理论基拙。20世纪初,列宁在研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的社会发展道路时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向垄断阶段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成了绝对规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以及剥削民族和被剥削民族的矛盾构成了世界范围的主要矛盾,由此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作为帝国主义“最薄弱环节”的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资产阶级统治比较薄弱,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而无产阶级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可以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在《论粮食税》中,列宁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德国和俄国在1918年最明显地分别体现了具体实现社会主义的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经济、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政治条件。’,乏针对第二国际的唯生产力者的论调,他深刻指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这是因为:虽然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和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世界历史背景下,某一民族国家可以首先通过革命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然后通过经济建设和文化技术达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水平。

    3、共产国际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另一理论基础。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接近起来。共产国际二大明确指出,帝国主义战争把附属国的人民卷进了世界历史,全世界已经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数众多的被压迫民族,另一部分是少数几个拥有巨量财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民族。虽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但是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发展能够突破它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即:“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共产国际三大指出,随着世界历史时代进人帝国主义时代,占世界的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必将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而且一定会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以后各个阶段起非常巨大的革命作用。1928年共产国际六大通过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提纲)中明确指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革命运动的一切基本问题,都同资本主义体系和社会主义体系之间的伟大的划时代的斗争有着直接的联系。’,逻这是因为:一战以后国际形势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内部结构的变化.使得“幅员广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已变成了无法扑灭的革命群众运动的策源地”。也就是说,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时,必须把本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整个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以便革命能够突破自身的发展阶段从而向更高的社会主义阶段迈进。

  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基本内涵

    1、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中国革命是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人侵,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中华民族要赢得独立。中国社会要获得自主发展,首先必须推翻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所作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中共二大虽然将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但遗憾的是、二大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未能将两者的关系予以科学的阐述,却走上了“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的歧途。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多次指出,从中国发展的实际看,由于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决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而只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由于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时代。在这样的世界历史时代,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它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这种革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已经不能当作世界资本主义反革命战线的同盟军,而改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了。”因此,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中国革命“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2,新民主主义论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转变论。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转变论,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统一起来,正确说明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他说:“中国革命不能不做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而且第一步的时间是相当地长,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我们不是空想家,我们不能离开当前的实际条件。’吻七大期间,他明确提出了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他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他提出要反对党内出现的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反复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于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他指出:“现在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我们共产党人根据自已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地知道,在中国的条件下,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除了国家自已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的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第一阶段的民主革命的结果“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上一篇:试论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