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中观层次上体制制度的评价标准。第一,体制的评价标准:和法制。政治体制,是实现根本政治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包括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等。邓小平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以上这三条排除掉前面已经论述过的生产力标准,就是说民主和法制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是我们评价政治体制的主要标准,只有实现了民主和法制的结合才可能实现政局的稳定,增进人民的团结。第二,体制的评价标准:效率和公平。效率原则是邓小平评价经济体制时坚持的基本原则。“制度优于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如果一个经济体制由于无效率和生产不足而不能满足人民的根本需要或不能实现人的潜能,那么它的存在就没有基础或理由;相反,如果一个经济体制是有效率的和生产充足的,因而也是能够满足人的根本需要的,那么它就有存在的道德理由。”在分配领域,邓小平主张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要兼顾公平,既要反对旧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主张。第三,体制的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经济、政治、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有机体的三个基本领域,相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而言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体制,必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对其提出的最基本的伦理要求。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他反复强调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教育是一个最根本的事业。关于教育体制,邓小平对招生、、、科研以及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微观层次上各种具体制度的评价标准。微观层次上各种具体的制度安排是指一定群体根据宏观和中观层次制度的要求,依据本群体、行业、部门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办事程序规则,如劳动就业制度、劳动报酬制度、聘任制、辞退制等。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制度安排,在道德上都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因此在对其进行道德评价时要依据不同的标准。在劳动就业方面,要实行平等就业,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在聘任制方面,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竞争;在辞退制方面,要符合规定,不能随意辞退等。但总的来说,对各种具体的制度安排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要和我国的基本制度相适应,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良性运行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目标
2、更深层次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剥削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消灭剥削。两极分化是和剥削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现象。因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紧密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在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同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新型利益关系,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
3、终极价值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社会主义不但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要使人民创造的财富真正属于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通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出来,也就是“富裕”,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是要使富裕成为“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必然要求,三者之间是逐层递进关系。
之所以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是为了便于理论分析。实际上它是一个严密的整体。一方面,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物质条件,反过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社会条件;而二者又都是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前提,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三者更是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