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保障体系发展滞后与贫富差距扩大并存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农村中的弱势群体仍然生活困难,农村社会贫富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适当照顾弱势群体,确保新农村建设惠及所有农民,基本提高所有农民的生活水平,确保差距在农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目标。而如果这种贫富差距扩大趋势继续下去,则有可能激化矛盾。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农民是诚心欢迎的。但是如果只是部分人获益,农民意见就很大。“开发大家都欢迎,路好了,房子好了,就是社员的生活没有解决好”,重庆市w村的一位70岁的老大爷如此说。土地流转后,青壮年可以出门打工,但是老人打工就很困难。租金收入难以支撑种类繁多的家庭开销。统一给参加土地流转的老人购买社保,恐怕是解决老人生活困难的一个有效措施。大多数老人都表达了这样的心声。如今农村单靠子女养老,面临着很多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在、医疗大额支出的压力下,家庭养老使年轻夫妇难以支持;另一方面,传统的约束力日益下降,有的子女就干脆抛弃年老的父母不管,村庄舆论已经无法制止这种遗弃老人的行为,老人生活举步维艰。
3.农民财产拥有量的差异与财产性收入巨大差距的呈现
现在部分人在农村的开发和发展中赚了钱,大部分村民的收入增长有限。比如那些在村里有企业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开发中产生的“农民贵族”,他们的收入通常是普通村民收入几十倍。若能对这些企业收取相应的费,作为村里的共同基金,作为村民的共同财产,既坚持了效率又兼顾了公平,企业和村民实现双赢。村里的企业,有的是本村人办的,有的是外地人办的。但是不管企业是村里人办的还是外村人办的,收益都应该留一部分在村里,用于村里的共同事业。比如重庆w村,每年收取的管理费达70万左右,用于基础建设和低收入村民的生活保障,或为村民代缴医疗费用。企业发展的收益如何分配,是全部归企业,还是拿出一部分归全体村民享有?对这个问题回答的不同,将决定了我们要走一条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道路。
4.现实社会竞争中社会条件“先赋性”与“后致性”的张力
新农村建设是为了所有农民谋福利,而不是为了农村中某一部分人谋福利。否则,会在农村社会内部产生新的不满,不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因为农村是个熟人社会,如果因为不公导致社会分化过于严重,它的后果比城市中贫富分化产生的后果更加严重。公平,一直是我国农民始终不渝的追求,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我国上,农民起义无不是打着“均田”、“均富”的名义。在毛泽东时代,党也是靠相对平均的分配制度,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这里的“平均”,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农民心中,一种相对公平的状态。冈为智力、才学的优越,凭借个人能力奋斗获得的财富,农民通常是可以接受的。农民不能接受的是由政策不公、机会不均等而导致的收人差距扩大。长期以来,城乡贫富差距大,虽然一直为社会所诟病,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城市里的富人,无论在上还是上都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或者是不相干的。即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富人的生活对他们来说也是相对抽象的,他们只能看到表面。但是,在农村就不一样,农村是熟人社会,彼此非常了解,村民之间也会相互比较。如果在各方面的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却因为人为的制度或者政策导致彼此的差距过大,会使农民产相对的剥夺感。这样不仅会造来关系很和睦的村民间关系变得紧张对立起来,而且这种对体制的不满还会在处境相近的村民之间迅速蔓延,形成一种危害农村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力量。
三、促进农村社会内部公平的建议和对策
当前是我国各种矛盾比较集中的时期,这些矛盾如果解决的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迈向新的阶段,完成近代以来复兴的梦想。如果解决的不好,则会重蹈“拉美陷阱”的覆辙。“建设新农村就是要通过各种办法来形成一个稳定的农村,从而使农村和9亿农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尤其在当前中国现代化进人高风险时期,通过各种可能的办法,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满意,将成为决定中国现代化成败的一个关键。所以,在这个阶段农村社会的稳定对的长远发展尤其重要。一直以来,我斟农村社会为化和城市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国家做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的战略转向,清还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欠账问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在这个时候,农村要继续充当稳定的蓄水池作用。对农村进行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尤其注重不要制造社会矛盾和问题,要把各种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