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政策的制定要充分把握的基本现实,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以重庆市S村为例,应该允许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选择,愿意参加土地流转就参加土地流转,愿意参加农转非的就参加农转非。比如,在一个有祖孙三代的家庭里,最优选择是老人参与农转非,中年夫妻和小孩参加土地流转,这样一来老人有养老可以保障自己的生活,同时还有中年夫妻和小孩的土地流转的收入。土地流转之后,中年夫妻还可以出去打工。这样一来,这个家庭的收入就有三部分,包括社保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和打工收入,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好几倍。
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保障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一般意义上讲,中的分配原则是强调效率优先的,市场经济本身并没有自发实现平等的机制”,“比如,在竞争中,往往出现排斥老、弱、病、残、孕、伤等不能正常劳动的农民的现象,从而产生严重的农村社会问题”。社会制度的安排,就是要弥补经济中的不平等,要“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符合正义的储蓄原则”“应当对出身和天赋的不平等进行补偿”。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就是充当农村社会的‘安全阀’或‘减震器”’,“最大限度地实现收人分配的相对公平,消解农民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而引起的不满和对抗情绪,实现农村社会安宁和保证良好秩序”。目前重庆有的农村针对征地的农民进行农转非,并为他们购买社保,但是却没有针对土地流转当中的老年农民购买社保。这部分农民如果想买社保只能自已掏钱,但是义没有这个购买社保的能力。政府统·为老弱病残伤等农村弱势群体购买社保,对于防范农村社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社保基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企业支付的流转资金、国家支农资金、地方政府的投入等途径进行筹措。不同村庄可以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解决农村社会内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短板现象”较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解决好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3.农村发展的收益要注意合理分配
4.健全基层监督制度建设
随着国家支农资金、惠农措施的相继到位,各项投入将越来越多,再加上村庄在开发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集体资产,对这些资金的使用和监督就非常重要。这些资金的使用方向以及使用过程,必须公开透明,防止集体资产和惠农资金被滥用、挪用、贪污,必须保证每一分钱有效使用。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村级民主监督制度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的发挥这些基层监督制度的功能。集体资产的处理,如集体林地的拍卖、土地租赁等重大事情应经过村民代表会议,收支应定期公布,应让所有村民代表都清楚自己的村、组大事和财务状况。村民代表也应向村民宣传、解释。这样村民在执行村、组的相关决定特别是筹资筹劳兴办公益事业时,就不会因不清楚而怀疑村干部在谋私利,减少村干部开展相关工作的阻力。村干部选举和任命要严格按照村民自治的相关法规进行定期选举,定期补充更新,限制村干部的任期,防止村干部任职的长期化和家长化。各级政府要重视基层民主监督制度的建设,采取措施保证基层民主监督功能的切实发挥。如果基层监督制度不健全,新农村建设将很难惠及所有农民,可能会让一部分人从中获取不法好处,使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