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邓小平民族工作理论分析

2013-08-18 01:03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关于邓小平民族工作理论分析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在新的条件下,邓小平的理论


  摘要:在新的条件下,邓小平的理论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硕果。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主要从邓小平对民族工作的基本定位和民族团结问题的层面着手,反映邓小平对民族工作的贡献,而在现今的民族工作中党的领导集体继续吸收其精髓,并使其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邓小平;民族工作;继承与发展 

  
  1 邓小平对民族工作的三个定位
  (1)民族问题性质的定位——人民内部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是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只要有民族问题就是阶级问题,民族问题是现象,阶级问题是本质。把所有的民族问题都划归为阶级问题,从根本上否认不同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存在的民族问题,用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导致民族工作领域出现大量冤假错案,严重损害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1976年6月,邓小平指出:“我国兄弟民族经过改革和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就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民族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性质的科学判断,意义重大。
  (2)民族关系的定位——新型民族关系。
  1979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五届二次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解除了在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民族关系认识上的思想羁绊,解放了思想,从而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我国民族关系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理论,充分反映了民族理论的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奋斗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3)民族工作原则的定位——平等原则。
  新时期邓小平的民族理论最鲜明的立场和原则就是民族平等。1987年邓小平针对西藏问题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的立足于民族平等”“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民族平等要切实的体现在政治、、上的平等。站在民族平等的立场上才能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民族发展的各项任务。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特别要强调在政治和上的平等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们完全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而且在具体政策上更多地照顾少数民族利益。
  邓小平强调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也是真正的民族平等的体现,因为社会主义民族平等政策的真实性和优越性,不仅体现在政治和法律上给予每个民族平等权利和地位,而且要在和先进民族的帮助下,使经济落后的民族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平等目标。邓小平曾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民族政策是真正的民族平等,党和国家要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

  2 邓小平对民族工作的三点切入
  (1)加强民族大团结是处理民族工作的着手点。
  邓小平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与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正确把握民族团结的内容,将民族团结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着手点。从民族团结的内容来说,民族无论大小、先进与落后,都要真诚的团结。它主要指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括民族内部的团结。从民族团结的实质来说,是有特定阶级内容的团结,主要是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之间的团结。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的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在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中,把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消除民族隔阂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不仅要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而且特别强调加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不仅包括境内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团结,而且包括港澳同胞、同胞和海外侨胞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团结。
  (2)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处理民族工作的制度保证。
  邓小平在充分肯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的民族区域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此制度,1984年,中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制度进入了法制化发展的新阶段。要把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要从法律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成就,极大地调动了少数民族群众投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我国民族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3)培养先进的民族干部是民族工作的关键之处。
  “要树立一个选拔民族干部的标准,注意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干部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不能搞好,关键是干部问题。对思想作风正派,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又有突出工作表现和一定资历的同志要大胆提上来,甚至放到很高的领导位置上来。”党必须在各个地方注意培养熟悉当地情况、同群众有密切联系的本地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党必须用最大的努力培养本民族的干部。从领导体制上使人民能够在政治上享受到真正的平等,在经济上,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如果我们不在这三方面取得成效,这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从而在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上首先体现出民族政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为实现真正的民族发展提供其领导保障。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 对邓小平民族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1)民族工作的软实力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民族理论同样也是一个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党中央的领导集体继承其理论的优越性,继续肯定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同时继续把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推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江泽民曾说“在民族问题上我想强调三句话: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得到扎实推进,法制化建设成效显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的观念牢牢扎根于千家万户。
  (2)民族工作的硬实力的继承和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努力提高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进一步促进各民族进步和共同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不只对西部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整个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要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自然恶劣,但是自然资源的原生态也形成了奇特的景观,促进了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从大面积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今天的民族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国内外向往的旅游胜地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功。

    上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政治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