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理论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舒新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为,坚持理论、实践、和方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创新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中国实际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政治建设、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有正确的理论观指导。胡锦涛总书记的上述论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的全面阐述。
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是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体,立场和观点当然是更为根本的,而方法论对于坚持正确的立场和出发点,接受和形成正确的观点也是至关重要的。列宁认为,马克思“用德国古典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它又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知识是相对的”(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和本质是辩证法,而辩证法之所以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就在于:①它始终基于客观现实,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规律;②客观现实是永恒发展的,是具有多侧面的;③人类认识的任务是对不断发展的事物的内在联系性——规律的把握,因而人类的认识是相对的、有限的,需要在不断完善、深化、去除其片面性中发展。
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必然导致错误的理论观,它包括: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中的指导地位的自由主义观点;背离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僵化地、一成不变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观点;背离科学态度和理论的严肃性,以主观随意性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附加的、片面的、割裂的和臆想式理解的形而上学观点。错误的理论观所造成的理论上实践上的危害,给我们所带来的损失和深切痛楚是要时刻牢记的,以防止我们的事业再出现重大失误。
从方法论角度,我们应该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
首先,理论的。他们都十分重视理论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认真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和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使他们自己获得了很高的理论起点。他们的继承又是批判的继承,并根据客观实际的本质和变化不断发展创新理论。他们本着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辩证法的态度,肯定和吸收前人的有益理论成果,又对他们的错误严肃批判,而对其局限性则在指出的同时给予理解。
其次,历史的。他们本着历史与相统一的方法,对所有的理论形态和思想家都置于彼时彼地的条件和实践背景下加以分析。认为理论包括自己的理论都有历史的局限性,同时也认为思想不是简单的对历史进程的描摹,它们具有抽象性和跳跃性。
第三,现实的。他们都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的问题都源自于现实,理论的价值在于回答现实问题,指导人类实践。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他们都主张理论不能是封闭和僵化的,要不断接受实践的,在实践中发展。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结合本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他们是运用理论、历史、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理论创新,从方法论的层面,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历史、现实相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