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观两次性飞跃的区别和联系
要清晰了解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演变历程,还必须深入分析这个历程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首先,两次飞跃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第一次飞跃产生于国际共运史第二次高潮的顶峰时期。这个时期世界存在三大矛盾,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一对矛盾先后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第二对矛盾导致世界各地革命风起云涌,第三对矛盾激起帝国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据此,列宁把当时时代的特征和主题准确地概括为战争与革命。在这种世界历史条件下,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向第二次高潮,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由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新时代。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国际共运史第二次低潮的谷底时期。
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走势出人意料地发生了变化,世界的特征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变成了和平与发展。就国内而言,从1958年到197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但也走了不少弯路,特别是十年大革命,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以邓小平、江泽民为首的我党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这种新的国际国内下,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和我党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从我国的社会现实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其次,两次飞跃的内容及其性质不同。第一次飞跃要解决的是在当时世界历史背景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问题。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我党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进而在此基础上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同时创立了一整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就性质而言,这一次飞跃没有超出以革命方略为主体内容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范围,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旧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第二次飞跃要解决的是在当今世界历史背景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邓小平、江泽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一整套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方案和策略。这一次飞跃,就其性质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性质和功能的彻底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由革命理论到建设理论的彻底转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次“哥白尼式”的伟大革命。
最后,两次飞跃过程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不同。第一次飞跃提出“实事求是”的范畴,从共时性角度,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结构,把握其灵魂和精髓;第二次飞跃提出“与时俱进”的概念,在第一次飞跃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从历时性的角度、从宏观的角度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动态本质。
就两次飞跃的联系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条件,第二次飞跃是在新的高度上对第一次飞跃的新发展。两次历史性飞跃是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过程中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其次,两次历史性飞跃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而从事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的,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全党智慧的结晶。最后,都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