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科学技术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早在l0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根据的特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高度评价科学技术是“一种在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邓小平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邓小平从现代化的高度,指明了科学技术在和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洞察这一历史趋势,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对于我们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科学技术必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和驱动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高,并不完全等于生产力水平高。只有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的各要素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关,而且和经济体制改革也有着直接的关联。
针对中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现状,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改革思路。一是从科技体制改革人手,进一步明确依靠科技进步来加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二是以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为目的,建立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相结合、相配套的新机制,改变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现象。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改革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研究和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探索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新思路。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人才。在当今激烈的和科技的竞争条件下,知识和人才的价值越来越突出和明显,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政策导向。
总之,21世纪,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不断保持社会主义活力,需要我们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提出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如何把当代中国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国现代化引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创新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我们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由此可见,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21世纪中国发展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