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针对世界全球化的浪潮,提出了新的经济;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为保持的活力而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这都是21世纪中国对发展作出的新贡献。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科技生产力;社会制度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西方文明的产物,在20世纪的中国引发了一场伟大的变革,作为有效的理论武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的理论体系,一经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并随着社会实践、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发展
在新旧千年交汇之时,英国BBC和路透社等国外媒体所作的民意测验中,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随着如德里达的名著《马克思的幽灵》等类似著作的出版,国外西方思想界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中术界更是把这两件事情作为代表“马克思思想当代复兴”和“马克思世纪性凯旋”的标志性事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的确是马克思莫大的荣耀和成功。那么,马克思的荣耀和成功究竟体现在何处呢?
马克思及其理论有着丰富的超越时代的思想内涵。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所留下的经典原著之中,马克思及其好友恩格斯对他们生活的时代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并以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而深邃的思想见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出了系统的分析和全面的阐述,有的甚至提出了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马克思关注的问题,很多都是蕴涵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这往往使他的理论具有跨超时代的穿透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不断创新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理论天赋和庞大卓越的理论著述,还在于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以辩证法与唯物史观为视角去看待和解决时代的问题。他立足于实践,以革命性、批判性为重要的理论品格,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论内涵。我们认为,马克思所开创的乃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和生命力的思想“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为后人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和创造空间,即狭义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胡锦涛“构建和谐社会”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一脉相承,使马克思主义传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制度创新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进入了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如何应对知识经济大趋势的新挑战,如何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永远保持社会主义的活力,是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立于不败之地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也是作为我们主导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理论课题。
制度对于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从唯物史观来看,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科学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面向运动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恩格斯在1893年同法国《费加罗报》记者谈话时指出:“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他还说“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马克思倾注其一生心血,深入研究剖析了社会,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科学结论。这一科学结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必须指出的是,要真正实现这一人类理想,还必须依靠我们的长期努力,尤其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说,社会方向的正确把握还并不完全等于制度的正确制定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