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基层民主发展中的“参与”问题(1)(2)

2013-12-16 01:04
导读:在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中,自荐候选人大量涌现。1980年,曾有学生代表自荐当选北京的区级人大代表,此后,县乡也有自荐候选人当选案例。近几年,这种
                  在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中,自荐候选人大量涌现。1980年,曾有学生代表自荐当选北京的区级人大代表,此后,县乡也有自荐候选人当选案例。近几年,这种现象明显增加。在近几年的基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北京、深圳和湖北等地的“自荐候选人”成规模出现,并有一些成功当选,引起较大社会反响。根据初步了解,在当前的基层人大换届选举中,出现了更多自荐候选人,有的候选人还组织了竞选班子。在北京、武汉等地自荐候选人中,以大学教师、律师、工商业者居多。每一个自荐候选人的出现,不论当选与否,在当地社区都有重要影响,有的甚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有的人落选后认为选举不公正,向法院起诉,或者向媒体等社会力量呼吁或求助。自荐候选人出现,不论对于选举组织工作本身,还是选举的制度规范,都是一种考验。多方面人士通过这种现象来考察评价基层民主制度的实际运行。                   现代传媒正在成为重要参与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公民个体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反应诉求的情况迅速增多,并产生了重要作用。虽然政府部门开通了网络信箱等渠道征集民意,但总体上看,个体参与以在网络上制造“人气”、扩大影响为主要特点,事件性和偶然性强。这种参与方式往往将孤立事件扩大为一定范围的社会热点,并进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有些情况下甚至引起某种集体行动。                   人口流动已经成为基层民主的重要难题。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已达1.5亿,未来每年还会新增500万。一方面,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些村庄甚至无法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自治难以正常开展;另一方面,现有暂住人口参加选举的规定过于复杂严格,大量流动人口实际上失去了民主参与机会。有的虽然能够参加选举,但是,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权利维护遇到的问题没有制度途径解决,导致有的人采取极端方式,有的寻求新参与方式。           扩大参与是基层民主发展的重点                   关于民主的价值,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谈。其一,民主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二,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或者是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方法。与其他的方法比较,用民主的方法来管理社会生活更能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基层,民主的这种社会管理机制的作用更加显得重要和突出。改革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民主在化解矛盾冲突、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这是被基层干部和农民都普遍认识和感受到的。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成为村民自治显著发展的社会基础。                   我国正处在快速的现代化过程中,群众的参与要求不断发展变化,新的社会成分和职业群体不断出现。适应群众的参与需求,建立有效的参与制度,不仅使参与有序进行,而且使参与机制富有适应性,是对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考验。如果参与机制僵化,新的参与要求无法整合进现有制度框架,就会出现大量体制外参与,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总的来看,群众的参与内容主要是经济诉求,特别是直接的权利利益诉求,越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群众参与热情越高。国际经验显示,如果参与渠道不畅,经济性诉求不能有效表达,则容易转化为政治性诉求。                   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机制,民主既能够化解冲突,同时,民主操作过程中也会引发一些新的冲突。因此,民主发展过程对于“操作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最近几年,在基层民主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比较多,某些时间矛盾冲突甚至集中出现。这些矛盾积累甚至激化,主要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化解机制和制度安排。制度方面的缺陷,既表现为法律规定上有疏漏而容易被操纵利用,也表现为出了争议没有明确渠道和程序解决。面对矛盾冲突,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用法律来规范行为和表达诉求,如有的主动学习并引用法律,寻求司法途径解决,也有的参与群众组织和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通过制度方式实现参与。这表明群众认可法治道路,信任体制途径,而不是采取围攻政府、抗税等非理性行动。对于人民群众的这种进步,需要积极、及时、有效的正面回应。回应的基本方式是,通过法治建设和制度创新,为不断发展变化的公众参与需求提供有效途径,让人们的诉求得以有效表达,权利得以有效维护。群众的参与要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不断滋长,如果制度安排不能提供有效参与途径,没有民主政治保障下的参与就会演变为“街头政治”、“黑社会政治”。                    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都把扩大基层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如何扩大基层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探索还很不够,特别是基层民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现实问题,在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中缺乏反映和回应。本人认为,当前扩大基层民主面临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进一步落实现有的基层民主制度,应该巩固成果、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不断完善现有制度框架和行为规范,为我国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完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村民、居民民主自治制度,完善社会团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适应性建设。要特别重视提高质量,并不是速度越快越好,也不是层次越高越好,着重把现有民主形式组织好,使现有的参与渠道畅通高效,在稳健优质方面下功夫。第二,将民主活动引向社会生活的更多领域,特别是那些群众高度关注、发生利益冲突比较多的领域。群众的利益延伸到哪里,民主就应该延伸到哪里;公共决策的过程延伸到哪里,民主就应该延伸到哪里。从目前来看,基层民主应该向经济领域延伸,如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事项都应成为基层民主生活的内容;应该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如小区建设、村镇建设等,应该纳入基层民主生活的轨道。第三,扩大基层民主的参与主体。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社会群体,包括流动人口、民间组织等新的参与主体,需要被纳入基层民主的活动中。基层民主还应该向自治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内部管理延伸,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管理延伸。通过完善现有的基层民主制度,将基层社会的各种社会主体都纳入基层民主的活动中,才能减少体制外的无序参与,使基层民主更好地运转起来。                   基层民主有利于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和问题,有利于培养群众的自治能力和合作精神。基层民主向上延伸,群众逐步参与更高层级的选举和管理,是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的大方向。目前,基层的改革积极性很高,出现了一些探索突破,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路径。为了更加主动地把握发展方向,更好地进行全局性决策,可以选择条件适当的地方,开展基层民主建设的试点工作。对试点投入比较强的研究力量,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跟踪观察变革动态,积累经验和认识,为基层民主深入推进创造有利条件。试点内容可以围绕当前一些比较重要问题展开,如乡镇直接选举、基层组织建设、民间组织管理等。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从“超级女声”到“性别政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