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基层民主发展中的“参与”问题(1)

2013-12-16 01:04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中国基层民主发展中的“参与”问题(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越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群众参与热情越高
 越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群众参与热情越高。国际经验显示,如果参与渠道不畅,经济性诉求不能有效表达,则容易转化为政治性诉求。                   考察政治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民主成长的过程就是“参与”不断扩大的过程。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民主发展水平的尺度。参与的广度是指多少社会成员能够参加到政治过程中来,参与的深度则是指这种参与能够解决哪些政治问题。缺乏公众参与的政治,就是“精英政治”甚至是“寡头政治”。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人们参与政治的方式渠道越来越多,参与过程的制度化程度越来越高,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发展逻辑。我们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民主取得了巨大发展,主要是指,基层政治过程的参与比以往有了难以比拟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和县乡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是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突出成就。中国基层民主的制度体系,就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初步形成的。但是,从参与的角度透视中国基层民主,我们不难发现,民主政治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体制内参与发育不良                   从制度实际运行来看,在不同工作领域,不同环节,发展很不均衡,有些制度并没有运转起来,集中表现为制度化参与渠道不畅通,难以有效地吸纳群众参与。                   在自治组织选举中,城乡居民的参与程度差别很大,农村较高,城市较低。从原因来看,一是选举的利益基础不同。村庄选举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密切,村民委员会组织有具体的资源管理权力,如耕地承包、宅基地分配、集体资产管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居委会选举与居民的利益关系不密切,许多居民并不关心。二是选举的工作基础不同。村民自治起步早,工作力度大,普及程度高,制度规范的发育相对完备;居民选举则起步较晚,真正实现直接选举的是少量居民委员会。现在看来,发展城市居民自治,需要根据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探索新的利益联系点。从地方的经验看,发展社区建设,适应居民在社区服务方面的丰富需求,是凝聚居民关注和参与的重要途径。                   在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中,选民态度冷漠是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群众对选举不关心,不积极参加选民登记,不积极参加投票,有的在反复“动员”下才参加。根据调研,群众的冷漠主要与选举的组织工作有关。如在分配代表名额时,硬性规定选区应产生何种资格的代表,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在候选人提名中,一些地方的选民联名提名受到种种限制,难以发挥作用;介绍候选人的方式过于简单,只限于选民小组见面会,不利于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确定正式候选人的程序不明确,一些环节存在控制、包办、缺乏透明度等问题;委托投票和流动票箱制度的不规范运用,也导致操纵舞弊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选民选择余地不大,发挥作用空间有限,候选人的当选与选民的认知认同关系不大。一些群众认为选举过程不真实,参加投票像演戏,有比较强烈的厌选情绪。这些现象显示,虽然统计上“参选率”很高,并不说明群众积极参与。                   基层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情况不尽如人意。一些基层人大代表缺乏履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代表在任期内没有在会议或闭会期间发过言,没有领衔提过议案,也没有开展过持证视察,被群众称为“哑巴代表”、“拍手代表”。有的代表由于自身工作繁忙,参加人大组织的活动少,与选民联系少,也很少提出建议意见。也有的代表来自企业,更热心于利用代表职务为其企业寻找发展机会,或利用开会及视察等机会接近政府领导等。代表能力欠缺成为代表作用发挥的障碍。                   基层民意机构不能正常运行。一些基层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流于形式。许多需要人大会议讨论的事项,往往只是走过场。一些地方的乡镇人大会议每年会期仅有半天,会议匆匆结束后再也没有其他活动,起不到应有作用。                   考察基层民主制度的运转现状,影响群众参与主要因素是选举的利益联系和竞争性。二者密切相关,竞争性选举搞得好,可以发育和强化利益联系。竞争中的当选者,会更多考虑选民利益,更好地履行职责。同时,竞争过程也是对候选人的锻炼培训。一些当选者没有履行应有职责的意识和能力,与选举过程缺乏竞争有直接关系。选民的冷漠,有的是缺乏民主权利意识,有的则是对选举缺乏公平竞争的自觉抵制,是民主觉悟提升的表现。为了让选举制度更好运转,选举过程应该进一步体现公开、公正和公平,进一步增强竞争性。在竞争性选举中,候选人将成为主要的选民动员力量,而不是主要由选举机构来动员群众参加选举。增强选举的竞争性,需要在选民资格确认、候选人提名确定、候选人与选民直接沟通等若干方面改进工作。           自发性参与迅速成长                   随着社会利益多元格局形成,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成为群众的现实需要。这种需要转化为行动,表现为多种多样的自发性参与,提出了对于基层民主的新要求。                    群众维权活动非常活跃,直接推动基层民主。维权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近几年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在农村,因为土地征用、农业生产资料质量、消费品质量、虚假广告引发的农民维权事件增多,有的直接引发以政府为目标的冲突。一些带头人被农民选举为村干部。在城市,市政管理、消费者权益、拆迁、业主与物业管理单位的纠纷在增加。有的公民维权行动影响很大,引起了公众对于权益、法治和法律程序的关注,推动了政府治理的改进和法治改革,如围绕“收容遣送条例”问题,民工、媒体、知识界都有很多人参与,一段时间成为社会热点。近两年,维权活动开始和基层民主的发展直接结合,一些维权积极分子参与了自治组织和人大代表的选举竞争。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从“超级女声”到“性别政治”(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