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邓小平领导工作的方法论原则及其价值取向(1)(2)

2014-01-24 01:12
导读:三、预见性是领导决策的前提 (一)预则立,不预则废 中国古代有着十分丰富的预见文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对预见重要性的精辟概括。预
  三、预见性是领导决策的前提
  
  (一)预则立,不预则废
  中国古代有着十分丰富的预见文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对预见重要性的精辟概括。预见,是领导决策的本质要求,是正确决策的前提。没有预见的决策是盲目的决策。预见不正确,决策必然失误。
  邓小平和毛泽东一样是伟大的预见大师。1977年,邓小平预言: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后来又进一步断言: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1990年,针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国家兴高采烈,邓小平又预言:西方国家不要高兴得太早,问题还复杂得很。“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这些年国际形势的发展,果然证明了邓小平预见的科学与正确。
  邓小平的科学预见告诉我们:第一,科学预见是对常人往往固守的思维定势、思维模式、思维习惯的突破。对新生事物的预见,对形势的重大转折的预见,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预见,就是对一直认为战争不可避免的思维定势和惯性的大胆突破。第二,科学预见是一种超前思维。在常人尚未察觉、事物刚出现苗头时就作出了正确判断。早在20年前,知识经济尚未露出端倪时,邓小平就说过: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从而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实际上也就是预见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到了。邓小平说要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要尊重历史发展的固有规律,依照事物各自特有的发展规律,在事物尚未成大势之前,形势刚露出端倪之时,就预见其发展趋向。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主流与支流,从多种可能性中断定现实可能性。第三,科学预见要求高瞻远瞩,远见卓识。这既是领导者的科学素质,又是政治品质和胸怀。邓小平早在恢复中央领导职务开始,就考虑接班人问题,他因此而力排众议,不当党中央主席,着力培养、选拔年轻人。如此才使党兴旺,国昌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抓机遇要求预见
  强调抓住机遇,是邓小平领导思想的重要时代特色,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得以高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邓小平的机遇观,是对当今世界整体走向的正确判断。一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和平环境,这是极好的机遇;二是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太平洋沿岸,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三是与邻国和睦的周边关系为中国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有利条件。机遇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邓小平善于从偶然性中看到必然性,抢抓机遇。机遇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机遇是客观的,人人都可以利用,但预见和抓住机遇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机遇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机遇产生和存在于一定的时空范围。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环境新变化和世界的错综复杂矛盾,明确指出:“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机会难得呀!” 邓小平的机遇意识,是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是深刻的忧患意识,是积极奋进精神,也是高度的政治敏锐性。邓小平越到晚年,越强烈要求抓住机遇。他告诫中央负责同志: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其紧迫感,跃然纸上!
  
  (三)可持续发展对预见提出新要求
  邓小平在1989年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政治交代时,就强调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不仅要看到近期的需求,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开始正视环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同邓小平提出的上述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领导人。他很早就摒弃了盲目地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自豪的片面思维模式,指出: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不利的一面,强调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邓小平的发展观,既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又包括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精神文明,培育“四有”新人,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都很好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四、领导就是创造
  
  (一)创造性是领导工作的必需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就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他殷切地希望各级党组织都来鼓励、支持党员和群众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来说,邓小平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领导实践中,谋求发展,少不了创造性;推行改革开放,少不了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少不了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少不了创造性;维护社会稳定,建构和谐社会,也少不了创造性。总之,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无不要求创造性。原则性、系统性和预见性,归根到底要落实于创造性。邓小平创造性地将时代的主题概括为:和平与发展;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创造性提出领导体制更带有根本性;创造性地设计了中国跨世纪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等等,这些创造开创了新局面,推动了历史不断前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邓小平的创造性,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着重思路创新,价值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我们既要学习他的创造理论、品质、精神和方法,又要学习他对党组织和广大干部创造性的开发、引导、激励和保护。
  
  (二)创造性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邓小平认为,创造性的本质在于“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课题进行创造。邓小平坚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为此,他不止一次甘愿被打倒的风险,竭尽全力,孜孜以求,进行理论创造。他勇敢地冲破了本本主义的束缚,冲破了对社会主义的种种僵化思想,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虽然是初步地、却是创造性地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被世界称之为“天才的创造”。邓小平把祖国统一视为自己需要完成的三大任务之一,把踏上香港当作一生的最后愿望,把台湾回归祖国当成终身遗愿。理想、信念是独立思考、实现创造性的最根本的激励因素。缺乏理想,无法创造;失去信念,无力创造;迷信权威,不敢创造;思想僵化,无能创造;瞻前顾后,害怕创造;萎靡不振,懒于创造。因此,提高创造的自觉性,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必须自上而下克服体制障碍和社会心理的障碍。
  
  (三)创造性源于实践
  邓小平认为,领导者的创造,从来不是领导者个人凭脑子就能想出来的。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才是创造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他说过,改革开放中许多东西,都是群众和基层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领导的创造,是对实践中新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是对实践中创造的目标、方向的确立,是对实践的新领域的开拓,是对实践的新鲜经验的概括和升华。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邓小平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就是在摸索过程中开拓。任何创造都有其试验、积累、完善的过程。因此,邓小平特别注重试验。试验,是创造性的实践形式。是创造的开始,并贯彻于创造的始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在关于试验的问题上,他主张要“坚决地试”、“大胆地试”。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总是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他主张试验要敢冒风险。“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您就是说,创造,要有受挫折、走弯路、甚至失败的思想准备,不能只想一帆风顺,更不能冀图侥幸。他还主张试验要不拘于一个模式。“不要固守一成不变的框框”,“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要求思维的多向性。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怎么叫看准?判断的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他还主张试验要善于比较,因为比较能够视野宽广。邓小平既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进行历史地比较,又进行横向比较,还进行综合比较,全方位比较,如在世界范围内,对英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比较。总之,有比较才有鉴别。他强调比较的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任何创造,都不能只停留于想象,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没有实践基础的空想,违背规律的胡思乱想都不是创造,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其成功,才真正称得上创造。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孙学敏 杨晓棠
上一篇: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性探索(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