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网络政治动员(1)网(2)

2014-01-24 01:12
导读:4. 使网络文化和网络技术强势国家干涉他国内政的能力增强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国家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人甚至认为国家将由于虚拟技术场域的不
  4. 使网络文化和网络技术强势国家干涉他国内政的能力增强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国家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人甚至认为国家将由于虚拟技术场域的不断拓展而消失,即所谓的“超国家主义”。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就认为:“随着第三次浪潮对民族经济的改变,民族经济被迫放弃部分主权,接受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因此,当经济落后地区的诗人和知识分子还在创作国歌的时候,第三次浪潮的诗人和知识分子已讴歌‘无国界’和‘星球意识’的理念了”,“控制与掌握电脑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6]。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加强了国际间的各方面协作和相互依赖,也诱发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和敌对。因此,就网络技术在战争、霸权、殖民、主权、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来看,它实际上执行着国际政治的某些功能。借助全球网络系统,在本国就可以发动对他国进行颠覆、威慑、施压的网络政治动员,从而对他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构成严重威胁。美国前国务卿托尔波特在谈到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时就毫不掩饰地指出:“技术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使是最坚固的边境亦不断受到收音机、电视、传真机和电子邮件的冲击和渗透。”[7]因此,如何加强“网络国防”建设成为维护网络技术时代国家主权的关键问题。
  
  四、 国家对网络政治动员的“制动”
  
  1. 国家仍然是网络社会最强大的政治动员主体
  美国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科学和技术“愈发达,愈全面,个人打破这种奴役状态的手段与方法就愈不可想象”[8]。尽管很多学者认为因特网似乎造就了有史以来最接近无政府状态的网络社会形态,但是网络技术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公共性,使其只能依赖国家公共信息技术系统而存在和发展,国家对网络技术具有最终控制权。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003年5月美国国会以进行反恐战争为名在《美国爱国者法案》中赋予司法部更大的调查权力,只要FBI认为互联网上的某些信息有益于犯罪调查,无需申请调查令或搜索证,就可以随意刺探他人的电子邮箱和浏览记录,即使被调查人并不是怀疑对象[9]。“依靠传播技术获得的自由和以同等的技术予以控制,是一种身影关系。”[10]超级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足以实现记录人们在虚拟技术场域所有行为的可能性,这使国家监视和控制社会的能力空前强化,言论控制和集权主义并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彻底消失,私人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却难以在国家网络系统之外独立建立庞大的网络技术系统。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然是网络社会最强大的政治动员主体,它可以综合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资源发动相对于普通网民而言更大规模和更有效的网络政治动员,实现其维护政治统治的目的。
  2. 积极回应网民合理的政治诉求,引领积极的网络政治动员
  网络政治动员具有积极性的一面,可以使政府及时了解民众的政治诉求,政府应给予积极回应和解决。政府采取积极的态度引领网络政治动员,掌握网络政治动员的主动权也是重要的“制动”方式。实际上,网络政治动员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形成威胁,取决于该国家社会结构是否稳固,能否有足够的成熟度去面对挑战,以及国民的网络民主素养。
  2003年湖北打工青年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东被“收容”致死,引起网上激烈讨论,最终促使政府将实施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废除。2006年11月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在网上发表《关于宿迁人的行为举止细节问题》的帖子,呼吁市民“勿以善小而不为”,打造城市软环境,他认为网络比报纸和电视等媒体更有鼓励政治参与的优势,网友跟帖说明引起了他的思考,如果宿迁有5万人跟帖痛陈陋习,一定会带动其他人改变不文明习惯。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互联网拓宽了表达渠道,搭建起一个平等的交流技术平台,这个平台其实就是一种政治协调机制。2006年两会期间,网民提问达数十万人次,温家宝总理肯定了这种“民意直达高层直通车”的沟通方式,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
  3. 依法采取有效措施果断瓦解破坏性网络政治动员
  国家政治体系能否保持持续的稳定与发展,与其能否正确控制政治冲突的各种动态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破坏性网络政治动员,政府不可优柔寡断、态度暧昧,以致酿成大祸,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果断处理,迅速应对。可以通过封锁反动网站、过滤不法网络政治信息等方式,消除不利于政治统治的政治舆论。同时,通过网络警察等有效技术手段核实网络政治动员发布者的现实社会身份,依法给予制裁。
  网络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有效执行非常重要。1978年以来,美国政府各部门先后提出了130项有关互联网的法案。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1987年美国国会又批准成立国家电脑安全技术中心。新加坡广播管理局制定的互联网络内容指导原则规定:网上不能发布危及公共安全和国家防卫的内容;惊动或误导部分或全体公众的内容;引起人们痛恨和蔑视政府、激发对政府不满的内容;影响种族和宗教和谐的内容;对种族或宗教团体进行抹黑和讥讽的内容;在种族和宗教之间制造仇恨的内容等。2005年10月,新加坡对两名在博客中发表种族煽动性言论的男子判刑,以此警告网民网上言论自由也有限度。
  
  五、 结语
  
  从政治现象产生以来,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传播媒介的出现,都成为政治、经济权力的争夺中心,不仅原有的社会强权会插手其间,而且新社会势力也可能破土而出。作为伴随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公民政治参与热情提升而产生的网络政治动员现象频繁发生,对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政治影响也越来越大。在2006年“两会”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指出:“每一个公民都有利用互联网的权利和自由,但同时要自觉地遵守法律和秩序,维护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网站要传播正确的信息,不要误导群众,更不能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规范作为职业道德,应该得到遵守。”[11]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一切政治冲突其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尽管由于网络技术的特殊性使国家对网络政治动员的“制动”相对困难,但网络社会的网民仍然是生活于现实社会的国家公民,因而对网络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现实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新的网络政治问题迫切要求国家给予足够关注,在保护网民政治参与热情的同时,努力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公共秩序,促进网络民主政治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论持久战[M]∥毛泽东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481.
  [2]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学[M]. 赵东旭,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597.
  [3]张咏华. 网络传播的社会管理小议[J]. 新闻大学, 2001(6):12.
  [4]丁斗. 互联网中的国际政治权力[J]. 国际经济评论, 2000(5):17.
  [5]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M]. 门洪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97.
  [6]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 创造一个新文明[M]. 陈峰,译. 上海:三联书店, 1996:19.
  [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613.
  [8]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2-8.
  [9]借口反恐,FBI可随意刺探你的邮件和浏览记录[EB/OL]. (2004-09-20)[2005-06-12]. http:∥w2k.ynwst.com/lantai/xxin.asp?id=453.
  [10]陈力丹. 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EB/OL]. (2005-03-04)[2006-07-05]. http:∥column.chinabyte.com/209/2022709.shtml.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11]温家宝. 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EB/OL]. (2007-01-23)[2007-07-20]. http:∥it.sohu.com/20070123/n247819027.shtml.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张雷 刘曙光
上一篇:邓小平领导工作的方法论原则及其价值取向(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