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政治动员(1)网
2014-01-24 01:12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论网络政治动员(1)网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国家、社会团体或个人为达到特定政治目的利用网
摘 要:国家、社会团体或个人为达到特定政治目的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的网络政治动员,具有迅速快捷、影响范围全球化、政府控制困难等特征。网络政治动员既能促进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效度,也对国家的政治稳定构成了威胁,并为一国干涉他国内政提供了最便捷的政治传播技术平台。国家一方面要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民主政治的充分参与性,积极回应网民合理的政治诉求,引领积极的网络政治动员;同时也要采取积极的“制动”措施,依法采取有效措施果断瓦解破坏性和颠覆性的网络政治动员。
关 键 词:网络社会;政治动员;网络政治参与
中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的2.11亿;而手机上网用户达到4?430万,较2006年同期增长了2.6倍,估计最迟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将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由网民组成的网络社会具有与现实社会不同的特殊性,其政治发生过程和政治影响也较为独特,其中网络政治动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网络政治问题。
一、 网络政治动员概念的界定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的政治力量”逐渐引起了国际组织、国家的关注。一些国家政要纷纷建立自己的“博客”,以此来争取选民的支持,而发端于网络社会的政治动员事件和行为,更是对现实社会政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1997年印尼暴乱中发生了残害当地华人的事件,中国网民自发地通过网络号召全世界的华人组织发起声势浩大的网上声讨浪潮,把残害华人的真相告之天下。2004年3月12日,韩国国会通过了弹劾总统卢武铉的动议案,卢武铉被迫停止履行总统职责,互联网上出现了号召网民参加烛光示威的帖子,随即15?000人集会谴责国会通过的弹劾卢武铉总统的议案。13日互联网公告栏继续出现动员集会的帖子并有10万人涌上街头。民意调查显示70%的韩国民众反对弹劾总统,要求恢复总统权力。4月15日韩国第17届国会议员选举,卢武铉领导的开放国民党获得半数以上议席,网络政治动员帮助卢武铉渡过了弹劾危机,并由弱势总统变成强势总统。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2006年台湾地区发起的“倒扁”运动中,网络政治动员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网友在网络空间发起了百万人网络签名“倒扁”活动,10月5日发动的“快闪倒扁”活动更是充分运用了网络进行沟通。
通过分析这些典型的网络政治动员事件,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社会政治事件是网络政治的背景和基础,网络政治是现实社会政治的虚拟技术场域映射形式。然而与一般的社会动员不同的是,网络政治动员的发起者一定具有特定政治目的,其政治原点也来源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但动员的技术传播工具主要以网络技术载体为主,网络赛博空间为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广阔的虚拟动员广场,政治动员的结果一般最终仍作用于现实社会政治的原点。
据此,我们可以将网络政治动员界定为:网络政治动员是指个人或集团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平台,通过传播政治信息在网络社会发起的宣传、鼓动行为,进而影响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行动过程。
二、 网络政治动员的特征
1. 使用最先进快捷的网络技术平台,实现最快速和自由的政治传播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政治传播出现了彻底性的变革,个人可以即时发表新闻式的评论和深度介入政治事件,“博客”的兴起更使政治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强化了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实现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兼容。
除了用电子计算机上网之外,手机也是人们上网的一个重要方式,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网络化以及用户的海量性特征,成为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手机媒体成为互联网媒体的延伸。2007年5月,厦门市民通过手机媒体发起了要求政府停止建设高污染工业项目的动员,有数百万市民收到信息,终于促使厦门市政府暂缓了该项目的实施。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统计,到2007年初,中国手机普及率达每百人35部,已有27.3%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网络政治动员行为提供了最为先进快捷的技术实现平台,可以在瞬间影响国内外成千上万网民的政治行为取向。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 动员发起者可以是组织或个人,并且可以自由隐匿身份
在网络社会蓬勃发展以前,能够发起政治动员的主体一般是国家或政党,因为只有它们才能掌握最充分的政治资源;主流信息传播权力也是由国家垄断的,只有少数的组织和个人才拥有在大范围、远距离发起大规模政治行动的能力,我们目前看到的论述“政治动员”的文献多属此类,例如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要把战争中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1]。
网络传播技术的最大范围覆盖性特征,使政治动员的发动者既可以是特定组织也可以是个人。互联网的低成本、高效率和普及性,从技术手段上打破了国家对大众传媒的高度垄断,普通人有了向全世界传播思想的技术手段和发起政治动员的能力。英国
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可以知道其他人的真正面貌他们是男性还是女性,或者生活在哪里。”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鲍德里亚也认为,在网络空间里,我们不再是“人”,而是出现在另一个人的电脑屏幕上的信息[2]。现实社会中个人的身份是严格与生命存在一一对应的,这种认证方式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区别性和唯一性。网络技术所能提供的身份信息最多只限于区别性上,即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相互区分,但没有DNA等强大的与生命相关的异质性。网络为政治动员发起者提供了自由隐蔽身份的选择和可能,从现实来看,很多网络政治动员发起者的身份都是隐蔽的。
3. 可以通过隐蔽方式实现大规模政治传播,政府控制政治动员过程困难
在博客、论坛等网络“点对面”传播中,如果出现不良信息,网络监管者可以通过关停服务器等手段及时制止。但是网民通过MSN、QQ、E-mail等通讯软件进行的“点对点”传播方式,基本是在私密的环境内进行,传者与受者都处于相对隐蔽的位置,处于监管的盲区,这就对网络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化信息空间不仅是“超级媒体”,而且还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系统、权力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特网对打破政治生活领域内的信息垄断和由此衍生的集权控制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美国因特网委员会在分析网络管理的难点时就曾指出:“不论一个国家、一个州或一个地方的司法界是否将某一行为界定为犯罪行为,如果这一行为发生在网上,要认定其行为人和发生地常常是极其困难的。”[3]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从国家安全角度看,网络社会所代表的是一个全球化的虚拟超国家信息权力结构和实体。由于网络政治动员的最初发起者可以隐蔽真实身份,加之网络传播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和网络传播的跨国性,以及网络传播速度与更新快等原因,政府对网络政治动员过程的刚性控制非常困难。
三、 网络政治动员的政治作用
1. 实现最广泛的世界范围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社会政治过程,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在现代社会,政治参与不仅仅是公民表达各自政治态度的需要,而且也是政治体系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支持条件,网络社会政治动员则是网民进行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并且可以很容易实现跨越国界、超时空的政治参与。
在拥有必要的虚拟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利用网络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成为同一虚拟社区的成员,这是无论哪个现实社区都不可能具有的功能。1999年11月底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开幕式,由于有近三万人游行示威而被迫延迟了五个多小时。政治动员的发起者是美国的一些劳工、人权和环保组织,示威者相隔千里、互不相识,能够在短时间聚集在西雅图,完全是网络政治动员的结果。政治动员发起者建立了众多的网站进行宣传鼓动和信息交流,甚至连示威者在西雅图住的饭店都在互联网上作了精心调查和安排[4]。因此,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指出:“互联网有助于跨国界的协调行动,低成本的互动有助于新的虚拟社区的发展,人们想象自己是一个单一小组的成员,而无视他们互相之间的空间距离是多么遥远”[5]。
2. 有效凝聚网民政治意愿,影响国家政治体系运作
网络社区以网民共同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政治认同感来维系其存在与发展,这种政治认同感以网络社区成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已内化的政治和道德自律原则为基础,在网络社区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政治凝聚力。这种政治凝聚力是发动网络政治动员的重要社会基础,经过凝聚的网络政治力量通过动员后经由网络进行扩散的速度是惊人的,其社会影响也是巨大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网络政治动员充分展现了混沌学所言的“蝴蝶效应”,当某种有影响的政治事件出现以后,在网络上各个电子公告栏、新闻组以及邮递列表等地方会迅速作出反应,并以“多对多”的交流形式在电子空间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形成有组织的集体行动。这种政治动员即使是在对媒体和舆论予以高度控制的国家和地区,也会由于互联网的存在而迅速地得到传播,从而干预到政治决策或者政治发展进程。2002年12月韩国总统大选投票前与卢武铉站在同一阵线的郑梦准议员突然发表了收回支持宣言,使得卢武铉的竞选对手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卢武铉的支持者随即联合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号召支持卢武铉的年轻一代站出来投卢武铉一票的帖子,结果使得卢武铉以57万票的微弱优势当选。目前韩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年龄在40岁以下,这一年龄层的选民绝大多数是网民,因此今后韩国选民的绝大多数将是网民。韩国《东亚日报》2004年7月报道,开放国民党和大国家党都拥有为数众多的网络党员,他们通过互联网举行党员会议或集会、示威等活动,对国家政治发挥着很大的影响力。
3. 对国家政治稳定状态具有双重作用
政治稳定是指国家安定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状态,也就是指一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政治动员可以持续支持国家的政治稳定状态,比如国家为消除威胁政治统治安定的国内外社会意识形态,利用网络技术的先进快捷和世界范围的广泛覆盖性特征,主动进行网络政治动员,在主流门户网站发布政治评论、引导网络论坛,并与传统传媒手段相互结合,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掌握优势网络政治话语权。
另一方面,来自民间的网络政治动员经常会形成国家政治稳定的解构力量。实现国家网络政治安全主要是防范网络政治颠覆行为,政治安全的核心当然是政治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建立在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基础上,这种信任和支持既来源于政府的实际政策绩效,也来源于政府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能力。互联网作为全新的信息传递途径,可以被政府反对者力量用来作颠覆性的动员,通过制造流言、散布不满情绪、组织抗议等网络政治动员行为威胁国家政治稳定。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张雷 刘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