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对采用能实现农民利益的分配形式的肯定
列宁多次强调,新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同占俄大多数的小农建立新的经济关系,农民对原来以余粮收集制为主的经济关系非常不满,种植面积减少、粮食减产、经济崩溃的现实已经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列宁说:“如果农民不干活了,那我们就得不到木柴。而得不到木柴,工厂就不得不停工。”农民不劳动,工人就没有粮食吃,主义大就无法恢复。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俄国,没有农民的支持,没有小农经济作基础,无产阶级政权只能垮台,要与农民建立新的经济关系必须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当时全体劳动群众都认为,最重要的是切实帮助自己摆脱赤贫和饥饿,使自己的生活确有改善。而农民作为小生产者,长期生活在自由买卖的社会里,他们认为粮食是自己生产的产品,他们有权通过自由贸易赚取利润,这种多年养成的习惯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无产阶级领导着农民,但是不能用过去赶走和消灭地主、资本家的办法来赶走这个阶级。必须费很大的力气,付出很大的代价,长期地改造农民。”
既然短期内不能改造,就必须向农民让步,列宁说:“不作这样的退却,我们就不能恢复同农民应有的联系;不作这样的退却,我们就有革命的先头部队向前跑得太远而脱离农民群众的危险。革命的先头部队就不会同农民群众结合,那样就会葬送革命。”却就是要寻找到能实现农民利益的方式,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到社会生产去。农民熟悉,熟悉商品交换,只有实行自由贸易,让小生产者能以自己习惯的熟悉的方式,通过自由贸易出售自己的产品来获取利益,才能调动起农民巩固和发展家业、增加产量的积极性。这样自由贸易本来属于幸会生产的交换环节,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成了农民实现其利益的手段和平台,执行了社会分配的部分职能,成了一种实现农民利益的分配形式。
(三)对按贡献分配的肯定
1920年12月27日在俄共(布)党团会上,对于如何克服农业危机,列宁就提出必须奖励在农业领域作出成绩的农民,他说:“现在我国有2000万个体农户,都是单个经营,并且也不可能用其他方式经营;如果我们不通过奖励去提高他们的生产率,这就根本错了”。列宁认为这种奖励虽然破坏了苏维埃政策的原则和基础,但不实行奖励,就不可能在俄国这个农民占多数的围家发展农民经济,就不能发展农业。这种奖励又不能违反无产阶级反对剥削的底线,列宁限定了奖励的范围,个体农户取得经营成绩丝毫没有使用过富农手段才能奖励,主要用包括个人消费品、家庭日用品等等消费品在内的物品奖励农民,若用生产资料奖励农民,必须保证该生产资料是农民自用的,而不是用来雇用他人劳动用的。看来列宁实行奖励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农民自己辛勤劳动,提高劳动产量,而不能靠剥削别人提高产量。
1921年4月7日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建议通过了《关于对工人实行实物奖励》的法令,规定将下人所生产的一部分产品作为该企业的实物奖励特设基金,工人根据各自的生产率从基金中获得相应的一部分产品,把工人的劳动报酬同他的生产成果比较密切地联系起来。列宁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应该存在奖励制度的,奖励是对工人谋求个人利益要求的让步,但是这种让步可以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使个人追求合理利益时有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具有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