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以为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人超越了对技术的纯理论探讨,站在伟大的科技时代的前沿,认为当今时代技术伦理的主题是“服务于全人类”,强调和坚持的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的原则,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这个原则,就可以比较正确地处理科学技术在研究和应用时出现的各种伦理问题,恰当地调整在这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了个体,也考虑到了集体,既考虑到了现在,也考虑到了未来,这就达到了我们所追求的正义。从制度层面上看,技术伦理建设应注重促使“地球村”中的人群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合作关系,既要共享科技发展成果,又要共担科技风险。在我国,过去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功利主义泛化,存在过度消费、发展生产却污染了、科技犯罪等不行为,人与人关系出现不协调、不公平。如果缺乏科技道德行为的惩戒机制,对社会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只有对非道德行为通过纪律和的手段坚决予以禁止、惩治,新的伦理规范的确立才有保证。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性危机关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消除不负责任的单边主义和技术霸权主义,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迫在眉睫。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建设的现实路径在于完善制度安排,人人都来监督、谴责损害环境、影响他人平等发展权利的不道德行为,这种制度安排和道德氛围将有利于在全世界、在全社会建立人与人真正的平等合作关系,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
三、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建立生态文明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说服力和战斗力的根本要求
生态危机作为生态系统的失衡状态,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对立引起的,而这又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征服论自然观带来的,甚至可以说,生态危机是科技发展和文明的产物,是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说,生态危机实质上是危机,是工业文明或科技文明的危机,它意味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自然应享有不受侵犯的特权和得到保护,不能用攻击性的方法对待它,而应把自然体验为加以保护的、文明化的生活总体,使自然成为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既没有把人类历史溶解在纯粹的自然史之中,也没有把自然史溶解在人类史中,虽然自然界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优先地位,但这种“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只存在于历史实践的中介之中,而正是通过社会实践对自然的制约性,自然史和人类史才构成有差异的高度统一。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把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称为“发展”,而“发展”的程度与速度即是人类改造外部世界与获取物质财富的标尺,甚至是一种标榜。于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万物之灵,改造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是“当然”的,这种以利用科学改造自然的所谓发展,不过是人的一种主观判定而已。
人类在潜意识里总以为改造、改变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进步的过程、上升的过程和变得更好的过程。这种发展观完全是建立在唯科学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认为科学的进步才是发展的根本,科学可以解决一切人类的问题。但是,随着各种危机的涌现,当科学技术为人类解决的问题与给人类带来的问题一样多,它对人类的建设性作用与破坏作用几乎同等规模时,人类开始质疑科学是否是万能的。人们经常感到一种困惑:即一方面我们知道科学是理性和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又害怕科学业已变成一种发展得超出人类的控制的不道德和无人性的工具,一架吞噬着它面前的一切的没有灵魂的凶残的机器。面对科学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人们迫切需要对日益膨胀的科学理性进行反思与限制,对过于狭隘的发展观进行修正,从异化中得到解放与拯救。
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将批判和建构结合起来,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朝向,以对抗异化的集体力量来重新定位技术发展的价值方向,从历史的发展中提出人类要掌握自身的命运只有付诸行动,使善、公正和自由成为支配包括技术在内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力量。也就是说,人只有成功地对现代技术异化作出反应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类生存状态。这就是共产主义,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在这里,技术发展的理想价值方向在于“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得到和谐的统一,既使人大胆“接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那一份历史馈赠”,又使自然界不致降为外化于人的东西。
随着科技进步,人类不仅要运用科技手段从自然界中取得各种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要有控制地利用自然,使自然界能够进行“再生产”,以维持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心大自然,就是关心人类的利益,呵护大自然,就是维护人类的生活权力。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也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当今,人类已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但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痼疾。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一自然一社会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在处理人类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上,人与人、国家与国家,都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互相尊重,互不侵害对方的合法权益。平等的原则不仅包括代内平等原则,而且也包括代际间的平等原则。代际平等的道德原则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顾及子孙后代的需要。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现代的发展不能对后代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如果我们目光短浅,仅顾一时一世的利益,无所顾忌地暴殄天物,即便有幸逃脱大自然的惩罚,但最终只会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孽债。因此,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系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必然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一个创举,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乃至全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