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学发展观与传统伦理思想的契合(2)
2014-04-23 01:27
导读:(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精神 胡锦涛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和最新,体现了时代伦理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精神
胡锦涛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和最新,体现了时代伦理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的结合,是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和凝练升华,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社会的发展靠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其内涵要求培育有高尚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人,培育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人。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每一个人作为发展的核心,把塑造新型公民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旨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使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做到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以正确的荣辱导向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八荣八耻”引导当今社会伦理取向,注重了传统文化的底蕴特色,体现出社会发展的意识。
三、传统伦理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契合点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认真挖掘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就会找到其与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契合点。
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批判地继承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四个字最早出现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墨子的“民为立国之本”、孟子的“民为贵,社翟次之,君为轻”等等都说明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中国传统伦理其本质就是一种关于人的,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儒家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学”思想,也被称为“人学”或“人本学”。“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视为仁”,这些表明了孔子不仅重视人,而且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爱”。“仁”既是孔子道德学说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他强调以人的关系来把握人的本质,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人的价值和人的完善。儒家还劝诫人们奉行“忠恕之道”,强调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即“礼”)来展现仁爱的精神,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孔子在尊重个人人格的前提下,把协调人际关系视为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一种手段和途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这些人文精神都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题文化资源。
第二,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的关系上,体现了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理念,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这与传统伦理思想也有契合处。儒家认为,人在治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违背客观自然。从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和谐来考察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用伦理态度对待自然,把自然界的山水和仁智等德行联系起来,效法天道始终不改的法则,并认为人对天不是消极被动的顺应,实现“天人合一”要靠自身的努力。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追求的这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深人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提出的极其重要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而科学发展观也是在总结人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都体现了先进伦理文化的发展要求,蕴含着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道德。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我国古人历来重视荣辱,道德历来是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而“德治”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条重要的伦理思想,古代很早就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管子讲“仓察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说的就是要使社会富强,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然后能使人民行为有礼,懂得荣辱,有自己的尊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为仁由己”。《荀子》“荣辱篇”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所有这些都是要求人们要有好的道德追求和选择,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物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尤为重要。而“八荣八耻”既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因此提倡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