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内在意蕴和价值

2014-04-19 01:02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内在意蕴和价值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主要地表现在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主要地表现在把人的本质放在中去考察,肯定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巨大能动作用,制订了真正适合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论文关键词】道德本质;能动作用;经济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道德的本质与产生

  宗教神学认为,道德是上帝、神的意志的表现,唯心主义否认道德的客观的物质基础,把道德归结为人的内心情感、内心活动、状况;或者是把道德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善的理念”、“绝对意志”。旧唯物主义则是从人的本能需要、感性认识、自然属性解释道德的本源和产生。这些观点都对人类历史的变化产生了影响,这些观念都是对道德的本质的不正确的理解,没有超出历史唯心主义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历史观出发,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寻找道德的本质和产生,他们认为,道德与人类的物质生活紧密联系,道德是受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交织在一起。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关系。”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道德的根源在于经济关系,把道德基于经济关系体现了道德的客观社会历史性,这是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般规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关系对它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了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全社会的道德风气。从根本上来说,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对人们提出的道德方面的客观要求。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经济结构,也就产生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和社会的不同社会的道德体系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虽然处于同一种经济结构中,其道德观念、道德境界也有所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之间处于同一经济关系之中,但由于阶级利益的不同,还形成了不同、甚至是对立的道德观念。在不同的道德观念之中,哪个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哪个阶级的道德观念在道德生活中就占据统治地位。因为支配着物质资料的阶级,也同时支配着社会的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表现为思想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第三,经济结构决定道德,道德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道德是上层的一部分,是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使命是为了存在的经济基础而服务的。旧的经济关系被新的经济关系取代后,新的经济关系则会要求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变化,要求新的道德观念取代旧的道德观念,以利于新的经济关系的巩固和发展。马克思写道:“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是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革命。’左这里,马克思阐明了道德及其发展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现实生产关系的矛盾,即在于社会的物质活动。这就彻底否定了天赋道德论或道德永恒不变等唯心观念,使得我们得以用发展变化的角度去考察道德及其理论道德除了作为一般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它还以独特的方式把握世界。不同于和宗教,道德还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通过行为主体对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善恶准则的理解、选择和奉行,体现人类的实践精神。道德对世界的把握是要认识与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把握主体在世界中的地位、价值。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理想等都是人的精神现象,是精神活动。仅有这种道德精神活动,不把它付诸行动,不用它自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也不能称之为有道德。道德以是一种实践,是按照一定的准则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价值关系的实践活动。道德所追求的是善,这种把握世界的方式的基本矛盾是善恶之间的矛盾。道德对世界的这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虽然不是科学手段,不是科学论证的手段,它具有科学手段所不具有的优点。道德使人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理解、把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寻找社会发展和人类完善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把握、寻找都不是通过论证,从自身经验中得出的世界的道德评价。

  恩格斯曾指出:“如果群众的道德意识把社会现实的这种或那种现象、这种或那种经济事实评价为不公下,那就证明这个事实本身已经过时了。’’道德对世界的把握,一方面通过道德评价把世界分为善的与恶的、正义的与非正义的、应该的与不应该的,另方面用这种评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把“应该”、“不应该’成一种道德命令去执行。道德作为实践精神能够促使人们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并能推动人们改善这种价值关系,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完善个人、他人和社会。

上一篇: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