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内在意蕴和价值(4)

2014-04-19 01:02
导读:四、马克思、恩格斯确定了无产阶级执政下的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 道德原则就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确定的一切道德关系领域内普

  四、马克思、恩格斯确定了无产阶级执政下的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

  道德原则就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确定的一切道德关系领域内普遍适用的最根本的道德准则;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性质和阶级关系的利益在道德意识的反映;是区分不同道德类型和道德性质的根本标志;是制定道德规范,从事道德评价和道德的根本依据和价值标准。在上,不同时代和不同阶级由于其经济利益和立场不同,决定了它们有着不同的道德体系和道德原则。从总体上来说,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体系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反映,是剥削阶级本质的体现,是为剥削阶级私利服务的,其基本原则都是利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体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体现,以集体主义作为自己的基本道德原则。
共产主义是道德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集体主义道德是创始人在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把工人阶级为了整体利益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加以理论概括,也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集体主义的基本思想,马克思认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第一,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产生和形成于社会,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为了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完成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且培养了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优秀品质。

  第二,集体主义是摒弃了道德的阶级性的道德,集体主义原则是共产主义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根本标志。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都是由其阶级性质决定的,都是以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作为道德的基础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实行集体主义,只有共产主义道德才坚持贯彻集体主义原则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主义的集体道德是超越阶级社会的一种道德。

  第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基础,集体主义贯穿于共产主义道德的一切规范和范畴之中,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灵魂和核心。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真正的道德基础之上,集体主义的道德观要求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个人在利益面前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先,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集体主义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彻底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宏伟事业既不是一个人的事业,也不是一个阶级的事业,它是全体劳动人民的事业,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事业。无产阶级只是人类的一部分,它只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的这种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不仅要把自己团结成一个整体,必须与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成个整体,为着共同的集体利益而奋斗。

  第五,要在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正确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进行道德的说教。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事相统一的,个人与个人的生活条件也相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出现了个人和集体的一种崭新的关系。恩格斯说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和人的利益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一致的,竞争就消失了。”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发展,而真实的集体之所以能够出现,又是以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道德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基本理论,依据道德的阶级性、历史性以及总的在进步的发展规律,论述了道德中善和恶、自由与必然、动机与效果、幸福和良心等重要的道德规范。

  第一,善与恶。马克思、恩格斯肯定善恶属于人类历史领域中的运动,对善恶的考察要依据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也就是它们的客观性。它们认为善恶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善恶观,而各阶级又是从他们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吸取道德观念。恩格斯指出:“对一些人是好事,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的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针对善恶的历史作用上,恩格斯强调要研究道德上恶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善恶对立并非是绝对,恶在一定条件下对历史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它就是善。

  第二,自由与必然。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涉及到道德行为的选择问题和道德评价问题。恩格斯这样说:“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法是解决自由和必然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基础,自由要建立在对人的认识、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之上,自由在于认识自然规律,并使自然规律为人的一定目的服务。意志自由的程度客观地由人对事物的规律认识程度来决定,人获得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

  第三,动机和效果。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立足于历史发展的高度考察道德动机和效果的关系,阐述了动机背后的真实动力,以及动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第四,幸福和良心。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是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世界和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幸福需要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幸福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指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幸福的途径,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最终达到人类支配、控制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以实现人类的真正的共同的幸福。良心则要建立在正确的信仰之上,“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良心是对现存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关系及社会地位的反映,良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良心观是不同。

上一篇: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