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
2014-04-20 01:11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浅析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关键词:邓小平 伦理思想 摘
关键词:邓小平 伦理思想
摘要: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卓越领导人,邓小平凭借一生的实践经验和超人容智,立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际,在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伦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政治活动中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道德规范与原则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思想。
政治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类社会伦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以一定的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调整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的道德现象的总和。政治伦理通常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阶级的阶级道德,它以集团为道德的主体。从狭义上讲则是指政治工作者(在我国是指各级
和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它是以个体为道德的主体。政治伦理方面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极为发达,它对当时中国政治进程乃至社会发展过程都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在当代中国,我们仍然不可忽视它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邓小平从党、
和人民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出来的,关于在社会主义政治道德行为、政治道德评价、政治道德、政治道德修养等活动中应遵循的伦理思想、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邓小平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道德建设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伦理的一系列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一、邓小平“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伦理观
“以人为本”是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点,是邓小平理论确立的思想源泉,邓小平的全部理论构建无不与“以人为本”思想息息相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及其执政者们的一切思想行为的出发点、归宿点和行动指南。从思想文化的渊源来看,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政治伦理观,尽管总是被不同的政治集团与政治思想家们所利用,但是其最终只是赋予了一种理论的外壳,而并没有在真正的政治实践意义上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效果。在历史的继承意义上,邓小平对以民为本的民族历史智慧深有感悟。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批判了传统民本思想的阶级狭隘性和唯心主义成分,继承了古代“民为贵”、“民为上”、“民心不可违”等思想,形成他一以贯之的思想之轴—“以人民为本”的新民本思想。在他看来,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固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他强调在改革开放中,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得人心”,都要“取信于民”,都要“能向中国人民交待”,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据。在他三下三上的政治生涯中,不论是身居要职还是身处逆境,心中始终想着人民,乐人民所乐,忧人民所忧,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他敢于为人民仗义执言,置个人得失苦乐于不顾,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把人民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真正做到以人民为本,把以人民为本作为自己一切言行的价值取向。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把人民及其利益作为观察、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邓小平一直所强调的政治伦理准则。他说:“只要对人民群众有一点利益,都要积极地去做”,“我们党和国家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他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要“紧密的依靠群众,密切的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把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与“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以人民利益为最高的政治伦理价值标准,以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为最高的政治伦理准则。
邓小平一再告诫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在新形势下身体力行为人民服务。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观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必须遵循的政治伦理原则。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作了明确的解答:人民民主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的基础,它既是一种国家制度,又是一个政治伦理原则,其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广人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直接参与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的平等权利,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向人民群众负责,接受其批评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使群众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要强调发展中国式民主。这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我国政治制度、政治伦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建设什么样的民主时,邓小平分析说:“什么是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
在民主制度建设上,邓小平指出,“让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就没有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没有制度保证的民主只不过是一句空话。真正由制度保证的民主不仅因为这种民主的机制是法制和程序确定的制度,重要的是民主的“合法性”的根基来自民众,来自民众对制度程序层面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和程序背后的道德共识和信念。正如哈贝马斯所说:“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邓小平之所以强调制度在政治伦理建设中的作用,一是因为他看到了政治伦理在政治生活中的有限性,二是他意识到制度的强制性能够更好地规范政治主体的行为。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三、邓小平的国际关系政治伦理观
国际关系和交往中的政治伦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凭借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深刻地洞察到
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伟大论断,并根据时代主题转换和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趋势,从全人类高度提出了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加强发展和合作的思想,这对未来中国继续搞好外交关系,促进全世界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处理国际关系中,邓小平国际关系政治伦理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和平共处。他指出:“总起来说,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因此“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他还注意到“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邓小平国际关系政治伦理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是他的主权思想。邓小平明确宣告国家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维护国家主权是最高的国际政治伦理原则。他说:“中国是个贫弱的国家,但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邓小平的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建设观
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政治道德品质建设,他提出了以下重要思想:
首先,强调大局意识。邓小平一贯认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都要始终把党和国家的全局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有明确的大局意识,大局就是政治。他在不同场合把经济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安定团结、共同富裕、军队整顿等都看作全党工作的大局,要求全党全国人民“以大局为重”、“从大局着眼”、“照顾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