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的特点

2014-04-21 01:45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浅论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的特点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邓小平 伦理思想 个性  &
    关键词:邓小平 伦理思想 个性
    摘要: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部分。它凝聚了邓小平对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理论智慈。其教育伦理思想呈现三大特点:一、教育的功利价值与教育的人文价值的高度统一;二、教育客体智力进步与个性发展的高度统一;三、教育主体教育指导学生进步与自身人格完善的高度统一。
    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凝聚了邓小平对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理论智慧。他从伦理维度上实现了教育理论思维的两大突破:一是突破了仅把教育作为主义性意识形态,体现阶级意志工具的观念,转而认为除此以外,教育更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还在于它具有意识形态性、合符于社会发展伦理德性的功利价值,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功能;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克服了仅单纯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而忽略教育的人文价值,即个性发展的倾向。从而在战略上解决了政府为什么办教育?政府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合道德性的课题;在教育客体(一般意义上讲)上解决了受教育者为什么接受教育?学习的目的和自我人格完善过程问题;在教育主体(一般意义上讲)上解决了学校与教师为什么教?教的目的和教育教学过程的合道德性与教师自身人格完善问题。最终邓小平在伦理层面上解答了教育安身立命的重大课题,使其教育伦理思想呈现三大特点。
              一、教育的功利价值与教育的人文价值的高度统一
    改革开放前,因受极左思潮影响,主义性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主流,即代表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左右了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领域。当时,党办教育的目的十分鲜明,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就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接班人。因此“从大学教材到小学课本,只保留了一种思想,那就是‘阶级斗争’和‘兴无灭资’的学说,等等。这种因意识形态准备不充分而引发的理论错误,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混乱,国民濒于崩溃,国家利益蒙受巨大损失。痛定思痛,“文化大革命”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国家领导人对主义性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进行整合,彰显国家意识形态,扩大了国家化建设的阶级基础,将思维聚焦于国家建设,提出了“国家”、“改革”、“发展”、“现代化”、“生产力”、“公正”、“法治”等一系列以国家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的口号,实行以国家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这一选择是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国家意识形态与道德评价观念变化,即以是否合符于国家利益和生产力发展作为合道德性行为选择标准的结果。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邓小平从“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作为道德评价标准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改革、发展纳人其系统的现代化战略思考中,改变了传统认识上的搞教育不属生产力范畴的狭隘观念,凸显教育的功利价值,即教育具有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等的价值。这一价值合符于国家利益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此发展教育事业是合道德的。在此道德价值认识与评价基础上,他认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小平对政府办教育目的的理解不只囿于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上,同时还清楚的认识到教育的人文价值,即教育具有满足国家提高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一人的素质和完善人格的需要。他认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只有通过教育实现国家和人民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为达至这一目标,小平语重心长的提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二、教育客体智力进步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教育就是通过以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实现培养教育客体(仅从教育活动一般意义上讲)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的任务。邓小平十分重视教育客体的智力开发和个性发展。他把教育客体受教育,促进自身智力进步与个性发展相统一,作为教育实现的理想目标。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背景下,邓小平高度关注教育客体的智力发展。他认为,“智力开发是很重要的。……大专院校要发展,近期不说发展一倍,也可发展半倍。我们“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面对困难,邓小平认为解决的途径就是让青年人通过学习构建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优良智能与素质结构。这不仅是历史责任,而且也是完善自我,增强个体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中,社会的人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诸多矛盾。要自己正确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除了提高智力水平外,重要的还有赖于教育客体自主意识的增强。通过个性发展,提高他们自我处理困境和自主做出道德评价的能力。小平认为智力的培养与个性张扬是一个教育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同等重要性,且合符于其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的道德评价标准。邓小平关于教育客体智力进步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思想,系统地体现在其“四有”观思想中。
上一篇:试论周恩来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