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邓小平教育伦理思想的特点(2)
2014-04-21 01:45
导读:邓小平所指的理想是共产主义的信念与远大理想。他提出“要特别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实现理想,社会需要构建全
邓小平所指的理想是共产主义的信念与远大理想。他提出“要特别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实现理想,社会需要构建全社会各阶层成员普遍遵守,非排他性的纪律、来调整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为此,小平十分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这种来自他律的盏任感与使命感,决定着青年人性格的态度特征是爱祖国、爱集体、关心尊重他人。怎样才有助于青年人养成强烈的来自于内心信念的国家责任感?小平为此极为重视培养青年人的道德意识。在小平那里,道德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其道德思想的基础,集体主义是其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是其道德思想的新境界。他指出:“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的义利观。
三、教育主体教育指导学生进步与自身人格完善的高度统一
教育主体(仅从教育活动一般意义上讲)—教师担负着培养、教育人的重任,是国家化建设中的重要职业。他们对学生文化与身心素质的与进步,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健全起着重要作用。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一直为小平同志所重视。他认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问题与国家利益枚关。政府为教师排忧解难是合道德的。基于对教师价值的这一客观判断,小平提出:“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教师依其职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传授知识,使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其人格、教师职业道德的示范效应对学生影响更为深远。苏联
教育学家加里宁提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对学生人格的形成给予熏陶和感染。为此,小平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他“希望广大教师努力在上、业务上不断提高,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提出要请一些好的教师当教师的教师,大学教师要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水平。……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各级党委和学校的党组织,应该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
政治上的进步,帮助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使更多的人牢固树立起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对教师来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政治上的进步是做好教育工作,正确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师为人师表,就是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以教师自身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和极富影响的人格魅力作为学生的表率。
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其交往观念、方式对教育客体以人为本的个性完善影响深远。小平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发挥其自觉性和能动性。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向受教育者学习,实现教学互动。他说:“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
很显然,小平不仅认识到了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智力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极具实践操作价值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使教育主体在完成教育指导学生进步的同时,通过自身学习与内心信念的构建,同时又是教育主体知识创新能力提高与自身道德内化、人格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