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

2014-04-25 01:27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试论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邓小平理论、观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他们都坚
  摘要:邓小平理论、观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他们都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公正等,但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科学发展现在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经济伦理

  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经验、教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的经济思想都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
  一、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一)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人为本
  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与“三个有利于”标准。在他看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他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高评价标准。他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重要的推动者。要依靠民意、尊重民意、服从民意。同时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中,邓小平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而且结合现实国情.找到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一共同富裕,把它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伦理目标取向。他认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蕴涵着人的解放与自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关怀。只有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人才更能从的束缚中得到解放,才谈得上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
  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和基石。充分体现了人在经济伦理中的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体地位:校正了传统的以物为本的发展模式对GDP的盲目追求和对人的利益的漠视。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追求每个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蕴涵着必须处理好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的伦理诉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所以我们坚持先富与共富相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先富带后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两极分化,通过税收和分配。扶持社会弱势群体,从而把不同阶层群众的特殊利益兼顾好,增强人民的团结,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归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和谐发展
  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他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虽然没有使用过“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他的发展战略实质上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他说:“要按价值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五十年以至七十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四在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邓小平反对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重视资源节约,积极倡导植树造林;在经济发展与人和谐发展的统一上,邓小平坚持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的现实国情,既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资源相协调,又要以人为本,成果共享;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并不忽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他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其伦理思想和谐发展的精神实质。
  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最新发展模式。它要求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以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和谐共处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利用与被利用、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共存的关系。它包含以下几层经济伦理内涵:第一。就空间方面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用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生态自然观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强权自然观。从而确立了人与自然平等相待的经济伦理关系。第二,就时间方面的现代与未来关系而言,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既考虑现在,更着眼于将来,确保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经济伦理观。第三。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用理智战胜欲望,走节制型发展道路。确立新型的发展观。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是经济公正
  邓小平提出了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观。他把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内容。明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他强调效率优先并不是不讲公平,效率的提高可以为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公平可以为效率的提高以社会保证。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可以使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起来。要“富裕”就要有效率,要“共同”就必须公平。部分先富是效率。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公平。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称学发展观对公平的追求正是其对伦理关注和价值追求的鲜明表现。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反复强调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为了更好地彰显公平,我们应当坚持“三个共同”原则。一是共同发展原则,即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占有资源的行业与不占有资源的行业要相互支持,相互带动,共同发展;二是共同分享原则,就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特别要注意低收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共享,这是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三是共同富裕原则,即不仅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社会理想目标,而且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分配基准、原则,贯穿到政府的分配方案中。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国在公平问题上的认识的正确回归,它内在地追求共同发展.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相互支持和带动;追求共同分享,即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追求共同富裕。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
上一篇:关于墨子的国际伦理思想浅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