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梯度性研究(2)
2014-04-27 01:08
导读:2.全方位提升社会保障制度水平 发达地区本来就拥有较强的实力,在持续的经济支持下,更应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并开展制度整合,建成与其经济实力相符
2.全方位提升社会保障制度水平 发达地区本来就拥有较强的实力,在持续的经济支持下,更应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并开展制度整合,建成与其经济实力相符的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福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制度的整合过程中,首先,进行项目归类。把具有相同性质的社会保障项目规整为一个完备的制度体系。从总体上看,必须把区域内的各种社会救助项目归并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把已经开展的分散的社会保险项目归并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制度;把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福利项目归并到社会福利制度中。同时,大力商业保险和慈善事业,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多重保障中健康发展。其次,根据财政实力和制度的力量,提高区域内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统筹层次太低,必然使社会保障资金无法在地区内的农村调剂使用,这样就降低了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因此,这些发达地区应率先实现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在农村地区的统筹使用,为与城市的契合发展做好制度准备。最后,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方面,以制度整合为契机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地区内统一的、权威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步骤选择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够完备。因此,此类地区需要首先对缺失的制度进行弥补,在制度框架建成并稳固后,再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逐步提升制度水平,通过多种举措向发达地区看齐。
1.建设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架构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制度基础,但距离完备的制度结构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这类地区可以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在以下几方面对缺失的制度进行弥补:首先,建立包括各类社会救助项目在内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此为起点可以部分地避免制度初期的碎片化,为接下来的制度升级降低转制成本。其次,在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试点运行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既然是社会保险就要贯彻强制性的参保原则,改革目前自愿参加医疗保险的做法,实行所有农村居民强制参加新农合制度,这样可以避免道德风险,同时也是制度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养老保险方面则要在原来试点运行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实施范围,坚持低标准、广覆盖的原则,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在农村试点运行其他商业保险制度,例如农业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最后,弥补对特殊社会群体和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这项制度的建设也为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最终形成做好了制度准备。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 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与支出也会相应增加,再加之广大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些都为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为实现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首先,在保障项目健全的条件下,逐渐转变制度模型。随着居民个人收入的增加,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应逐步缩小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其次,在社会保险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应在区域内全面推广社会保险制度,取消制度初期的试点做法,运行覆盖全民的、强制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且要提高保险的待遇水平。最后,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随着居民需求的多样化,不仅以前的特殊社会群体,即使是普通的农村居民也表现出对社会福利的强烈要求。因此,应效仿城市社会保障做法推进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通过以上政策措施,尽量实现与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持平,并向城乡一体化方向积极推进。
(三)经济落后地区的步骤选择
与前两种类型的农村地区相比,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无论其覆盖范围还是待遇水平,都是十分低下的。考虑到这一地区政府财政在社会保障事务中的有限投入与农村居民的低微收入,在这一地区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就必须以梯度性为指导,首先从“低标准、广覆盖”做起,然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再循序渐进地推进制度建设。待其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水平的时候,即可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向更高水平的层次发展。
1.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