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与她的生命力》的(5)
2014-05-02 01:30
导读:马克思主义的这三条最基本原则不但将它与和它同时代的,先于它的各种其他思想体系区别开来,而且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它们也是区别一切非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这三条最基本原则不但将它与和它同时代的,先于它的各种其他思想体系区别开来,而且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它们也是区别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一切反马克思主义者,包括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假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者,都在实质上反对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原则。他们之攻击马克思主义,是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所进行的有利于广大人民的历史实践,危及到他们狭隘的阶级利益和个人利益。一切具有无产阶级立场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者,他们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但却不能自觉地做到实事求是,他们所以违背马克思主义是由于他们犯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认识错误。还有相当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的人,把马克思主义做为一种纯学术、纯概念体系进行研究,并不把它作为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样的人因为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因此只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而不能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的这三条最基本原则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机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中学时代就已经很明确的价值取向一直影响着他理论研究的方向。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后来马克思在现实斗争中,将"人类福利"具体化为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的劳动阶级的解放。但是如果马克思在青年时代确立的价值取向是为个人谋私利,而不是为全人类谋福利,那么显然马克思绝不可能在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而实事求是的认识原则,则是马克思走上社会后,在为《莱茵报》和《德法年鉴》工作期间,一步步深入社会实际生活,以实际检验着他先已接受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开始形成的。随着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他看到了实践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由此又进一步了解了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重要作用,了解了实践是理解黑格尔辩证的否定的契机,是扬弃思辩哲学的武器。这样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又超越了费尔巴哈;吸取了黑格尔又扬弃了黑格尔。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三条最基本原则,给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内在动力。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对客观事实进行研究,对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进行整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概括,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的结果。同时它的结论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结论,则更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有机统一。历史的主要创造者,是创造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他们也本应是历史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和主人。实践既是获得真理,实现人的价值追求的前提,又是人们掌握真理,进行价值判断的目的。而人们获得真理,对"善"的追求,又是人们使实践更有效,更具有为人的性质的保证。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马克思主义的这三条最基本原则,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最大时空范围内存在与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这些规律是一直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之中的,但是只有到了19世纪,只有当无产阶级作为历史发展前途的代表,自觉地以自为阶级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人类才具备了发现它们,概括它们和自觉地运用它们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明确提出和自觉运用这一人类思想发展高峰才能达到的认识的代表。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则的生命力很可能是与人类共终始的。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将这些最基本原则运用于更为具体的层次,则形成了一系列的处于不同层次的次基本原则,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解放的战略原则、策略原则等等。这些次基本原则的适用范围有的可能是几个社会形态,有的也可能只是一个社会形态,有的甚至可能只是一个社会形态中的某个具体阶段。与这些不同适用范围的次基本原则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又形成了一系列的个别结论。个别结论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于具体实际而得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