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轨迹探因(1)
2014-07-15 02:19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轨迹探因(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提要】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是鸦片战争后日趋严重的民族危
【内容提要】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是鸦片战争后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的产物,亦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它既具有回应救亡御侮历史重任的爱国品性,又具有吸收和改造中西文化精神的属性。它的演变历程对应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四次重大民族危机,呈现出由钦羡到议论,由民主改良尝试到民主革命实践的阶段性和高潮起落。对民权的阐释亦由“人民权力”回归到“人民作主”的本来内涵,民权的外延由部分参政权延伸到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的人权,最后出现了主权与人权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理论。由于近代救亡御侮历史重任的紧迫性,使近代民权思想呈现出某种现实功利主义倾向,民权思想的演变规律因而呈现出由表象——神髓、制度——精神、议院——民权自外而内的特殊逻辑,民权思想出现了民主与民权第一性第二性的分歧,最终形成一种不完整的中国式民权思想,使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迂回曲折、持久缓慢。
【关键词】民权/民主/议院/民权主义/民权思想
【正文】
近代中国的民权思想,是鸦片战争以后的所谓二千年来一大变局的产物。以鸦片战争为契机,“欧风美雨”随着侵略者的枪炮飘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
政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西文化开始了直接的碰撞,从而促成一部分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省思,并最终逻辑地得出“师夷”的结论。作为“欧风美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民权思想,最终也被列在师法的名单上,并渐渐成为影响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
作为舶来品的民权思想,之所以能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主要是由于它在所谓“两极相逢”的冲突中显示了自己的特殊价值。本来,东方专制,西方民主,如果两不烦扰,相安无事,那么专制、民主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孰优孰劣的问题也不会引起中国人那么浓厚的兴趣。无奈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打破中国自成一统、与世隔绝的状态,将中国卷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的西方与封建主义的中国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广泛的接触和激烈的冲突。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失败,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迫使一切不甘亡国的中国人对本国的制度进行认真的反思,审慎地评判专制与民主的优劣。传统的专制制度的价值遭到了怀疑,人们开始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与那些强盛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民主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理论在一个国家被接受的程度,是由这个国家对这种理论的实际需要程度而决定的。而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西方的近代民权思想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思想体系正可以回应中国救亡御侮的迫切需要,因此它立刻被作为一种救亡理论和御侮手段而广泛地采纳了。
大学排名 追循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危机对民权思想的推动作用。近代中国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四大条约为关节点,民族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专制统治的腐败性暴露得一次比一次深刻,反对专制的民主思想也相应地依此而呈现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势。鸦片战争刺激了魏源、徐继@①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兴趣,中法战争则激发了郑观应、王韬等早期改良派的立宪议论,甲午战争又启动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改良尝试,八国联军入侵更使孙中山高举“民权革命”的大旗,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民权思想的变迁轨迹明显依外祸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例关系发展着,而其产生、发展的阶段性演进也无不与历次重大危机相暗合。
综观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演进历程,引进期、议院期、改良期和革命期四个阶段都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色。而改良派与革命派分头并进的民权主张又使民权思想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轨迹。对民权思想的演进进行历史考察,可直接昭示近代中国寻求民主救国的曲折道路,同时也有助于认识民主的实质以作今日的借鉴。 共9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