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义利学说探论(1)(3)
2014-08-19 01:37
导读:(4)在 政治 评价和道德评价上,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应当根据什么来判断我们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
(4)在
政治评价和道德评价上,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应当根据什么来判断我们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有关于姓社姓资问题的争论,一些人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力图用左的教条的社会主义来裁制现实生活,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他们几乎就要站出来以革命的名义问一个姓资姓社的问题,并常常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如果听信他们的那一套,就会从根本上否定改革开放,葬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基于此种认识。邓小平主张摆脱姓资姓社争论的束缚,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应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就是为了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摆脱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正式提出来的,但这种思想却早在80年代初就形成了。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说:“总之,要以是否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这里所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同90年代初所提出的“三个是否有利于”,内容一致、形式相似,只是后者更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更为严密而已。“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科学精神。这个标准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内容,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邓小平看来,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充裕的物质财富。社会主义如果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就没有优越性。出于对生产力的重视和强调,邓小平主张,我们的一切任务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中国大学排名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理论,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还有对责权利一体化的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理论深刻地阐发了处于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的问题,其中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认识,对社会主义目的和动力的科学论断,对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的自觉调适等等重要内容,无疑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义利学说的巨大发展。
二、崇尚道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科学论述
如何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是邓小平义利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的义利学说既讲利又重义,不仅系统阐发了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而且科学论述了如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问题。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包含以下基本点:(1)正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以此作为考虑道德建设的基本视角,注意道德要求的层次性。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邓小平强调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如果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分配形式,那么反映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就必然出现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取向的复杂的状态,形成一种多种道德并存、社会主义道德在斗争中逐步取代其他旧道德观的多元动态的网络型社会道德结构。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伦理道德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凝聚亿万人民意志的强大精神力量。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建设,既要注意针对不同的道德觉悟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行为要求,又要注意鼓励他们向更高的道德层次努力攀登;既要肯定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反对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道德观念,又要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道德为主体,坚决抵制和清除封建主义道德、资本主义道德影响的道德体系。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王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