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流播与纠察(1)(4)
2014-09-28 01:09
导读:因此,瞿秋白指出:“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上的错误,就是由于他的非辩证法的方法论。”瞿秋白明白而果敢地说:“他主张艺术作品和科学
因此,瞿秋白指出:“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上的错误,就是由于他的非辩证法的方法论。”瞿秋白明白而果敢地说:“他主张艺术作品和科学论文是互相对立的,情感和理智是相互抵抗的,艺术的社会分析和美学估量是互相分离的,内容和形式是机械的分裂的……他没有彻底了解辩证法的认识论,他没有‘统一’的概念,没有认识所谓‘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形式与内容,情感与理智,斗争和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由于方法论的非辩证法性质,普氏提出了“象形说”的艺术理论并由之引申出“模仿律”与“相反律”的概念。普氏认为,艺术大半只有消极的被动的作用,艺术作品不过是阶级形势或者社会心理的结果,即艺术作品里的形象,包括典型、人物、情绪等,只不过相当于实际生活里的情形,仿佛埃及和中国的象形文字——照着实际生活描写的一个大致相像的样子,是社会生活的一些痕迹,而不是生动活泼、变幻复杂的社会斗争的组成部分。普氏更在《论一元历史观的发展问题》和《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引证达尔文的学说,把生物界的“模仿律”与“相反律”引申到社会文化论和艺术发展论上,他特别认为“纯艺术”和“人生艺术”只是跟着时代革命潮流而轮流交替,互相转换,只是文化矛盾与文艺形态的机械的转换和机械的轮流,其中并没有斗争。进而他又延伸到康德的艺术论和非功利主义的审美观念,强调:“美的兴味是没有私心的、旁观的、直觉的”,因而是脱离实用的目的的、不追求实际的功利的。
瞿秋白指出普氏的这些艺术见解与审美理论均是与列宁主义的艺术论相背反的,因而是非常错误的。列宁主义的艺术论认为,艺术反映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作品是社会现象间接的结果,是我们研究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斗争的有用的材料,但同时艺术又是社会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部分实际行动,更是表现并且转变意识形态的一种武器。关于艺术形态的发生发展和转换交替,列宁主义更强调认识事物的统一性在于“自我运动”,而这个“自我运动”的过程正是事物的矛盾运动的统一与斗争。矛盾的对立与斗争是不断的,到一定的时候,就发生革命的突变,产生新的事物,这个新生事物又同样是包含着内部矛盾的统一体,也在不断地“自我运动”。文艺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斗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斗争”,这些文艺现象都反映了一定的阶级目的,如纯粹艺术与人生艺术之间的斗争,正是某一阶级在意识形态上去克服或者抵抗别个阶级的手段,即便在某一阶级的艺术的内部,也同样包含着这种斗争的矛盾。艺术形态与艺术倾向的轮替转换实际上正是在文艺矛盾的斗争中,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胜利。但这个胜利又不能完全代替失败的方面,失败的方面往往还保留相当的残余。不但如此,胜利的方面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己也会走到相反的地位去,而这往往又会造成轮替转换的“幻象”。——瞿秋白指出:“普列汉诺夫对于这种矛盾的统一和斗争的认识论,却是没有充分的了解的,这也是他的反辩证法的机械论的根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瞿秋白总结道,普氏的这种非功利主义艺术发生观、机械论的艺术发展观、纯粹生理上、心理上无私心的艺术创作论,把实用的艺术和美感的艺术对立起来,把作为生存斗争的工具的艺术和“无所为而为”的艺术对立起来,这就完全契合于康德的艺术美学的主张,是普列汉诺夫退回到康德哲学体系的铁证。瞿秋白明确表态,我们要坚决反对普列汉诺夫美学里的康德主义。他说: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艺术论是反对这种康德化的学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一切种种的“纯粹艺术论”、“自由艺术论”、“超越利害关系的艺术论”、“无所为而为的没有私心的艺术论”。马克思主义无条件地肯定艺术的阶级性,承认艺术的党派性,认为艺术是阶级斗争的锐利的武器。列宁主义的艺术论不但不能够容纳康德的美学观念——所谓“美的分析学”,而且坚决的反对这种学说,认为这种学说也和其他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上的表现一样,是蒙蔽和曲解现实的社会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