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5)
2014-10-04 01:04
导读:四 根据“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从1962年底起开始的第四次社教运动即四清运动,既有整风整社的延续和发展,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即:一是在纠
四
根据“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从1962年底起开始的第四次社教运动即四清运动,既有整风整社的延续和发展,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即:一是在纠正五风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农村基层干部中大量存在的以“四不清”等形式出现的公共权力异化问题;一是反对利用当时政策松动出现的以包产到户、“单干风”、投机倒把、长途贩运等形式出现的“资本主义倾向”。
1963年4月保定地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四清”工作向省委的报告》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种两重性。《报告》说八届十中全会后,立即展开以贯彻会议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克服了自发单干倾向,遏止了单干风”,“坚定了搞好集体经济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运动转入第二阶段,经过普遍深入地学习贯彻《六十条》,贯彻执行勤俭办社和民主办社方针,普遍进行清帐、清库、清工、清财(简称“四清”)工作,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推向了更加深入的阶段。(26)在这里,前者是执行、落实八届十中全会批判“单干风”的精神,后者则是整风整社的继续。从总体上看,报告侧重点还是针对公社化运动以来农村基层干部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
初期的四清运动较多地保持了整风整社的色彩。毛泽东虽然突出地强调了阶级斗争,却也没有放松公社化运动以来对“五风”一类“左”的错误的警惕。他的认识还处于矛盾之中。在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谈到:“我们的干部”“绝大多数不懂社会主义”。这里包含两方面的不懂:一是搞五风之类犯了“左”的错误的不懂,一是不搞阶级斗争犯了右的错误的不懂。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必须进行教育,而《六十条》和八届十中全会公报是很好的教材。(27)但在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对党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日益严重,毛泽东注意的重点还是放在了阶级斗争方面。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只有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才可以防止修正主义”。四清运动日益与防止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复辟联系起来。“如果我们不搞增产节约和五反,不搞社会主义教育,不搞阶级斗争,就要变成南斯拉夫。”(28)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1963年上半年中央相继发出的五反(29)指示和《前十条》中,罗列了当时社会上、党内干部中存在的种种错误和严重问题,断言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这两份重要文件所列的诸多问题中,一类是整风整社时所针对的一些“老”问题,如贪污盗窃、蜕化变质等,一类是被严重夸大了的在困难时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一类是搞活经济后必然出现的一些为传统认识所难以解释的经济现象,如投机倒把、长途贩运、私设地下工厂等。显然,后两者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下观察、认识现实的产物。而且,随着运动的发展,第一类内容逐渐淡化,而后两类内容的分量则越来重。当年5月的杭州会议上,毛泽东表示,这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资产阶级右派和中农分子把希望寄托在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这“三自一包”上面。我们搞社会主义革命,在城市搞“五反”,在农村搞“四清”,就是挖资本主义的根子,挖修正主义的根子。
在这样一些认识的指导下,1963年5月后在一些地区开展的四清、五反运动,已经明显地被引上着重进行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轨道,与1960年1961年的反五风、整风整社甚至与保定四清的差别也经越来越大。许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矛盾都被看成了阶级斗争。“‘四清’和‘四不清’的斗争,确实是包含着严重的阶级斗争”(30)。虽然此时的四清基本上还限于经济领域(即“小四清”),但出于对农村存在严重阶级斗争的估计,许多地方已出现了一些极端行为。为抑制这些扩大化现象,中央于年底发出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即《后十条》)。《后十条》在提出社教“是一次比土地改革更为复杂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前提下,强调要团结95%以上的干部和群众,对扩大化进行了一些限制,但它的前提决定了这些限制不可能约束扩大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