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昨天昭示今天: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2)
2014-11-18 01:03
导读:中国在经过“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情况下,掀起了改革高潮,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都调动起
中国在经过“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情况下,掀起了改革高潮,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都调动起来了,于是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人间奇迹。以后,党和政府又非常谨慎、极为精心地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三者的关系,才有了近20年来的伟大成就。
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关系是中国改革的领导者高超的领导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改革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实践说明,只有通过改革解决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才能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稳定,才能有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的社会政治稳定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没有稳定,改革可能翻车,发展无从谈起。而发展则是改革顺利推行和造成稳定社会环境的最重要的基础,社会稳定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改革如果导致经济停滞和滑坡就可能陷入泥潭。苏联近半个世纪的改革史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证明了这一点。
鉴于苏联的教训,笔者认为不能无条件地、笼统地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必须有正确的方针、方向和,必须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技术的进步。
4.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生产目的,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上述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斯大林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问题提出来的。这里涉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军工与民用,即“导弹”与“面包”、“大炮”与“黄油”的关系问题。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大国,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之下,为了国家安全用相当一部分力量去搞军工、军事科研是无可厚非的;苏联曾经给予各国革命以实际的支援也是不能否认的。但后来在“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思想的下,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争霸全球,搞国民经济准军事化。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造成军费负担过重,农、轻、重比例长期失调,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难以改变,人民生活的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也是造成苏联瓦解的原因之一。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5.必须在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上有正确的决策。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某些时期经济建设搞得不尽如人意,首要原因常常不在于有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问题往往出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决策的失误。主要表现为:由于急于建成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便不顾国情制定赶超战略和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为了实现这些指标,便自上而下地层层搞强迫命令。下层呢,只好以浮夸风、弄虚作假来对付。其结果是给经济建设、给人民群众带来灾难。
在苏联,斯大林在1939年就宣布要过渡到共产主义。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2大上提出20年内在苏联建成共产主义。而此前的1957年,苏中两党最高领导人在莫斯科就互相呼应地提出15年后苏中两国分别赶上和超过美国、英国。在中共中央作出共产主义不是遥远的将来的判断之后,下边便竞相表示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决心,与此同时出现了“大跃进”。各种各样的高产“卫星”满天飞。这种情况并不只是中国一国现象。现在谈起当时的情况,不少人会当成笑料,但过来人却轻松不起来。列宁当年坚持在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应该先夺取政权,其目的是要选择一条最少痛苦的发展道路。但实际上在“左”的政策统治的那些年代、那些地方,老百姓确实吃了不少苦头。是的,搞社会主义总要交些“学费”。历史的目的在于提醒今人和后人,不管什么决策,都要谨慎,少交些“学费”,要精打细算。所以,正确的决策必须是科学和民主的决策;而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有赖于正确的思想路线、思想作风、干部路线和决策机制。
6.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这些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是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