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个代表”与教育的关系(4)
2014-12-02 01:13
导读:三、在教育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几个建议 (一)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所谓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
三、在教育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几个建议
(一)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所谓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与人才的轨道上来,从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科教兴国所担负的担子越来越重。正是基于此,江泽民总书记近期一再强调“科教兴国,全社会都要参与,科学家和教育家更应奋勇争先,在全社会带头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6]“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有了科学精神的武装,大家就会更加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3]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部分存在重科技轻教育的怪现象。譬如,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建立“中国教育科学院”,还没有设立教育院士制度。这既表明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也说明教育本身也存在许多不尽合理的东西。如过分重视以数量、规模与速度为中心的粗放型外延式教育发展,而相对忽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内涵式教育发展。教育也未能在社会转型期发挥主动促进的作用,更谈不上拉动作用。事实上,无论是教育研究还是教育实践都部分存在落后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现象。如何主动适应和适度超前于经济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在“三个代表”中扮演促动或牵引的角色是对当前中国教育的最高要求,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一。
(二)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实是对我国教育方针的规定。具体而言,它一是指明了教育服务的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强调了教育的基本途径,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坚持了教育必须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四是要求教育必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实规定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近期中国教育的重点。这种合格人才从宏观视角上看必须具有:“三个面向”的胸襟;“四有”的品行;“四个统一”的水准;(注: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必备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从微观视角上看则必须具有:自尊尊人的品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共产主义信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创造性实践的能力;身心健康等。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才能使中国走向繁荣,走向富强,走向昌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努力追求高质量的教育
,追求卓越教育、精致教育与高质量教育是整个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共同点。世界各国教育成功的发展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教育的侧重点应是初等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振兴,教育的侧重点必须转向中等与高等教育,以及相应的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劳动者。这种发展次序与经济发展先重视粗放型发展,后重视集约化发展的方式是相对应的。我国由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呈非均衡发展态势。大体可划分为三类区域: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为粗放型发展,这时的教育重点应为普及小学与初中教育,并积极发展初等与中等职业教育;中等发达地区,粗放与集约化经济发展方式并存,这时教育的重点应为努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求质量,求效益,同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发达地区,以集约化经济发展方式为主,教育重点应是在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迈进,同时注重追求质量与效益,走教育集约化发展之路。为了达到追求高质量教育的目的,笔者主张在全国实施教育质量监控,以保证高质量教育的达成。